吹响振兴“改革号” 强业富民美农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近日,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提出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进一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明确了“航向标”、画出了“路线图”。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我们要锚定一号文件指引的方向,以坚定的精神、真挚的情怀、豪迈的气概搭上乡村振兴“改革号”,驶向“三农”强富美。
一、吹响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改革号”,以创新驱动筑牢农业强根基 。 农业之强,强在根基稳固、动能澎湃。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线指挥官”,村党支部书记必须牢牢把握“改革破局、创新赋能”的实践逻辑,推动农业从传统粗放向智慧集约跨越。向科技创新要动能,激活农业全链条升级。 文件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需聚焦种业振兴、智能装备、数字农业等核心领域,推动农业生产从“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跃迁。通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推广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管理、AI决策系统,让农田成为科技创新的“试验田”,让农民成为技术赋能的“新主体”。唯有以科技破壁,方能实现“藏粮于地”向“藏粮于技”的质变。
向绿色转型要效益,重塑可持续发展模式。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必答题。通过推广节水节肥技术、发展循环农业、严控面源污染,推动农业从“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型,让每一寸土地既产“生态粮”又生“生态财”。向制度改革要活力,释放要素配置潜能。 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破解土地“沉睡”难题;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让小农户搭上现代农业“快车”,让零散资源聚成规模效益。
二、吹响推进乡村建设的“改革号”,以系统思维绘就农村美图景 。 农村之美,美在生态宜居、治理有效、文化兴盛。中央一号文件将乡村建设定位为“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要求以改革思维统筹硬件提质与软件升级,打造内外兼修的和美乡村。夯实基础设施“硬支撑”,打通城乡融合脉络。 聚焦道路硬化、供水保障、电网升级、物流进村等工程,推动基础设施从“覆盖全域”向“提质增效”迈进;加快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布局,让农民享受“家门口的城市服务”,缩小城乡“隐性鸿沟”。创新治理体系“软实力”,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健全“三治融合”治理机制,推广数字乡村平台,实现村务“云端议事”、监督“指尖透明”;挖掘村规民约的凝聚功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乡村既留得住“绿水青 山”,更守得住“精神家园”。坚守生态底线“绿底色”,释放生态价值红利。 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垃圾分类、污水治理、村容美化行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田园风光转化为乡村旅游、碳汇交易等产业优势,让生态资源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资本”。
三、吹响壮大富民产业的“改革号”,以融合路径拓宽农民富渠道 。 农民之富,富在产业兴旺、收入多元、保障完善。中央一号文件将“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列为关键任务,要求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三产融合,构建联农带农富农长效机制。做强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新优势。 立足资源禀赋,聚焦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乡土手工艺等领域,培育地域标识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从“原字号”向“精加工”升级,从“论斤卖”向“品牌化”转型,让“土特产”变身“金招牌”。延伸产业链条,点燃三产融合新引擎。 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康养休闲等新业态,推动农田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农品变商品;构建“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一体化链条,让农民分享种植、加工、销售全环节增值收益,实现“田里种出好产品,网上卖出好价钱”。创新利益联结,织密共同富裕保障网。 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等方式,让农民成为产业链上的“利益共同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拓宽就近就业、返乡创业渠道,确保增收有路径、致富有底气。
古冶区范各庄镇 王秀婧
责任编辑:柯鹏
2025-03-26 20:45:21
2025-03-15 21:12:50
2025-03-14 18:15:00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