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员教育培训“声”入人心
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的出台,为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标定了新方位、注入了新动能。党员教育培训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而是铸魂育人的“思 想熔炉”;不是机械的“任务清单”,而是凝心聚力的“信仰工程”。作为组工干部,当以规划为纲,从“心”校准方向标、以“活”打破思维定式、用“实”筑牢四梁八柱,让教育培训真正成为滋养初心的“源头活水”、锤炼党性的“实践课堂”、推动发展的“动力引擎”,在守正创新中让党的声音直抵人心、扎根人心、引领人心。
从“心”出发,精准把握党员需求 。 党员教育培训的生命力,源于对需求侧“急难愁盼”的精准回应。规划强调“分层分类、按需施教”,这要求我们必须摒弃“大水漫灌”的粗放模式,转向“精准滴灌”的靶向发力。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党员,对教育的期待既有共性追求,也有个性差异:农村党员渴望乡村振兴的实践本领,企业党员关注创新驱动的政策解读,青年党员需要理想信念的深度淬炼。组工干部当以“解剖麻雀”的耐心,通过调研走访、数据分析、动态研判,绘制党员教育的“需求图谱”,让课程设计既接“天线”又接“地气”。要善于在党的创新理论中提炼“精神钙片”,在基层实践中萃取“方法锦囊”,在红色基因里挖掘“营养剂”,让教育培训既解答思 想上的“困惑点”,又疏通工作里的“梗阻点”。唯有让教育供给与党员需求“同频共振”,才能点燃“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以“活”为径,创新培训形式载体 。 突破传统教育的“路径依赖”,是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关键。规划提出“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这启示我们:教育不是单向的“我说你听”,而是双向的“思 想交响”;不是封闭的“课堂讲授”,而是开放的“场景体验”。要善用数字化手段,打造“云端课堂”,让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学”;巧设“田间课堂”,让技术培训“沾泥土、带露珠”;开辟“实境课堂”,让红色教育“可触摸、有温度”。更要探索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教学,用“互动辩论”激发思维碰撞,用“角色扮演”深化代入体验,用“擂台比武”促进学用转化。组工干部需当好教育创新的“探路者”,既要守住思 想性、原则性的底线,又要突破程式化、套路化的窠臼,让教育培训既有“党味”又有“鲜味”,既“严肃”又“活泼”,在守好“主阵地”的同时开辟“新战场”。
用“实”托底,筑牢成效转化根基 。 教育培训的终极价值,体现在学用结合的实践答卷上。规划明确“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强化结果运用”,这要求我们必须警惕“培训时热热闹闹、结束后束之高阁”的形式主 义倾向。实效的检验,要看党员干部是否在复杂局面前多了“几把刷子”,在群众工作中添了“几分温度”,在推动发展时有了“几成突破”。要构建“学—思—践—悟”的闭环链条,通过跟踪问效、岗位练兵、成果展评,推动知识向能力转化、经验向方法升华、理论向实践扎根。组工干部当以“钉钉子”精神抓长效,既建立学时管理、学分考核的“硬约束”,又完善导师帮带、实践磨砺的“软支撑”,更健全典型激励、后进倒逼的“强机制”。这种“实”,是靶向施策的精准度,是制度保障的持久力,更是“以学促干、以干践学”的辩证法,让教育培训真正成为党员干部成长进步的“加油站”、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古冶区委组织部 胡健
责任编辑:柯鹏
2025-03-26 20:45:21
2025-03-15 21:12:50
2025-03-14 18:15:00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