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姿筑梦乡野
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需要青春力量的激荡,呼唤使命担当的奔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为新时代青年投身“三农”事业指明方向。组工干部作为人才工作的“操盘手”,当以组织之力厚植成长沃土,引导青年干部在知农爱农中厚植情怀,在学农务农中锤炼本领,在兴农强农中勇闯新路,让青春与乡野共舞,让梦想与热土同辉。
做知农爱农的“奉献者”,以赤子之心扎根泥土 。 读懂乡村是青春奉献的逻辑起点。组工干部要引导青年跳出“文件堆”“材料山”,在脚踩泥土、身沾露水中建立与土地的深层连接。建立“田野课堂”常态化机制,组织青年干部驻村蹲点、联户结对,在春种秋收中感知农时农事,在家长里短里体察民情民意。深化“三农”价值观教育,将农耕文化传承、乡村治理实践纳入干部培训必修课,破除“重城轻乡”的思维定式,培育“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价值追求。更要构建“一线识人”导向,在乡村振兴主战场考察干部思 想品格、为民情怀,让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种子选手”脱颖而出,树立“到乡村去建功立业”的鲜明风向标。
做学农务农的“耕耘者”,以过硬本领破土生长 。 练就“三农”本领是青春绽放的力量源泉。组工部门需构建“立体化”培养体系,推动青年干部从“门外汉”向“田秀才”蜕变。实施“墩苗计划”,把产业发展、矛盾调解、应急处突等一线岗位作为实训基地,让青年在解决土地流转纠纷、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等具体事务中练就真功夫。打造“跨界赋能”平台,联合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开设“乡村创客营”,培养既掌握智慧农业技术又懂得市场运营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导师帮带”机制,让经验丰富的乡镇干部、乡土专家与青年结成“成长对子”,在言传身教中传承“三农”工作方法论。唯有让青年在实践的熔炉中百炼成钢,方能锻造出乡村振兴的“硬核力量”。
做兴农强农的“先行者”,以创新锐气开疆拓土 。 突破发展瓶颈是青春建功的时代考场。组工干部要激励青年勇当改革“尖兵”,在乡村振兴前沿突破惯性思维、打破路径依赖。搭建“创新试炼场”,鼓励青年领办合作社、运营电商平台、探索农旅融合,在特色种养、非遗活化、生态治理等领域开辟新赛道。建立“容错护航”机制,对探索中的非原则性失误给予包容,为敢闯者卸下“思 想包袱”。更要构建“价值实现”通道,通过设立乡村振兴青年基金、评选“新农人先锋”等举措,让创新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可转化。当青春智慧与数字技术、绿色经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沉睡的乡土资源便能焕发新生机,催生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
古冶区习家套乡 吕金璐
责任编辑:柯鹏
2025-03-26 20:45:21
2025-03-15 21:12:50
2025-03-14 18:15:00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