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躬身倾听中感知群众冷暖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承载着千家万户的期盼与愿景。新时代新征程,基层干部当以“脚下沾满泥土”的躬身力行践行初心使命,在“身入”更“心至”的倾听中感知群众冷暖,在“见微”更“知著”的洞察中校准惠民坐标,让政策制定有温度、民生改善有准度、服务供给有力度,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筑牢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
知民情须以“躬身向下”为方法,在田野阡陌间校准民生坐标 。 基层治理的本质是人心治理,其核心密码深藏于群众的柴米油盐、急难愁盼之中。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既体现在农民对产业兴旺的深切渴望,也反映在社区居民对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迫切需求。中央强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正是要求干部打破“坐而论道”的惯性,建立“推门可见、触手可及”的民情感知机制。躬身倾听是方法论更是价值观。要破除“数据报表代替实地走访”的虚浮作风,构建“田间会”“院坝会”“楼道恳谈”等立体化沟通场景,既听“掌声”更听“呼声”,既看“示范点”更察“薄弱点”。在春耕秋收时感知农业转型的脉搏,在社区广场上捕捉城市治理的痛点,在家长里短中解码民生改善的密钥。这种“用脚步丈量民情”的实践,实质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升华,通过建立“需求侧画像”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政策制定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乡镇干部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让“民情日记”写满带着露珠的鲜活素材,使“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
惠民生当以“系统推进”为路径,在多元诉求中构建治理矩阵 。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层次化、多样化特征,民生改善既是“单一突破”的技术命题,更是“系统集成”的战略课题。从产业振兴到环境整治,从“一老一小”服务到文化惠民工程,需要干部以系统思维统筹“显绩”与“潜绩”、“当下”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构建民生服务“同心圆”,需把握三个维度:一是强化“需求侧管理”。建立“群众点单、组织派单、部门接单、多方评单”的闭环机制,在土地流转、就业帮扶、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形成“需求图谱”。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从“柜台办理”向“上门服务”转型,资源配置从“平均用力”向“靶向聚焦”升级,在养老托育、教育医疗等领域打造“15分钟服务圈”。三是激活“共同体意识”。通过村民议事会、社区协商会等平台,将“干部端菜”变为“群众掌勺”,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乡镇干部须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既做破解具体难题的“实干家”,更当统筹多元利益的“设计师”,让民生工程成为民心工程。
谋长效应以“机制创新”为保障,在制度建设中巩固鱼水深情 。 为民服务不是“一阵风”,需要以制度之力将“时时放心不下”转化为“事事落实到位”。中央《关于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完善民情反映、民主协商、民生实事办理等机制,这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构建长效化机制需筑牢三大支柱:一是织密“民情收集网”。推行干部包村联户、党员责任区制度,运用数字技术搭建“云上民情直通车”,形成“线上+线下”全天候感知系统。二是完善“问题处置链”。建立分级分类响应机制,对即知即改事项立行立办,对复杂问题实行“清单管理、挂图作战”,对共性难题推动政策创新,形成“收集—研判—解决—反馈”的完整闭环。三是创新“成效评价尺”。引入群众满意度测评,将“话语权”交给服务对象,把“好差评”融入绩效考核,倒逼服务提质增效。乡镇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鱼水深情在机制创新中历久弥新。
古冶区古冶街道 杨悦
责任编辑:柯鹏
2025-03-26 20:45:21
2025-03-15 21:12:50
2025-03-14 18:15:00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