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擘画了新蓝图。这一战略部署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筑牢农业强国根基的关键抉择。作为组工干部,须深刻领悟新时代“科技兴农”的战略意义,主动把握历史机遇,以创新为引擎、以融合为路径,推动农业生产力实现质的跃升,让科技之光照亮广袤田野,让产业升级激活乡村动能,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深刻领悟新时代“科技兴农”的战略意义 。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其本质是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生物育种、智能农机、数字农业等前沿技术正重塑农业生产方式。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正是立足国情农情,瞄准粮食安全与产业升级双重目标的战略选择。科技兴农不仅是生产力的革新,更是生产关系的重构。传统农业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模式已难以为继,唯有以科技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才能破解耕地资源约束、劳动力短缺、生态压力加剧等现实难题。从“藏粮于地”转向“藏粮于技”,从“靠天吃饭”迈向“知天而作”,科技赋能将推动农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从“单一生产”向“全链增值”跃迁。组工干部须以更高站位认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将其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在政策落实、资源配置、人才引育中彰显组织担当。
准确把握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遇 。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把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性交汇机遇。智慧农业的广泛应用、生物技术的突破迭代、农机装备的智能升级,正为农业注入强劲动能。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要求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导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机遇蕴含于三方面:一是技术融合的“乘数效应”。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可实现精准施肥、智能灌溉、全程溯源,让“数据”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二是产业链条的“增值空间”。通过延伸“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链条,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旅融合、电商直销等新业态,将田间地头与市场终端紧密联结。三是绿色转型的“生态红利”。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绿色生产力,生态循环农业、低碳生产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既能守护绿水青 山,又能创造经济价值,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共赢。组工干部需以系统思维统筹机遇,在产业规划、政策协同、机制创新中找准发力点,将机遇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绩。
全面激发农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 。 科技创新非一日之功,须以体制机制改革破除障碍,以人才队伍筑基固本,以产学研融合畅通路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研资源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为构建创新生态指明方向。激发创新活力,需打好三套“组合拳”:一是完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推动科研院所、企业、农户形成创新共同体,鼓励企业牵头攻关“卡脖子”技术,建设科技小院、示范基地,让实验室成果快速走向田间地头。二是强化政策“精准滴灌”。优化科技项目立项机制,加大种业振兴、智能农机、绿色技术等领域的长期投入;探索“优机优补”“揭榜挂帅”等激励机制,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潜能。三是锻造“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农技推广骨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人才下乡服务保障,让科技人才“留得住”“用得好”,成为乡村创新的“燎原火种”。组工干部当以“组织优势”凝聚“创新势能”,在搭平台、优环境、强服务中厚植创新沃土,让农业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
古冶区林西街道 谢清
责任编辑:柯鹏
2025-03-26 20:45:21
2025-03-15 21:12:50
2025-03-14 18:15:00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