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骄子征战海外:甘肃人在斯里兰卡
在斯里兰卡中部广袤的热带土地上,一条长达27公里的引水隧洞正在地下深处延伸,这项被称作"斯里兰卡南水北调"的重大民生工程背后,活跃着一支“铁军”,天津建新泰兰卡团队,该团队中有19人全部来自中国甘肃的施工队伍。甘肃,镶嵌在中国西北的瑰宝,像一柄璀璨的“玉如意”,横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貌。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东西方文明在此交融,留下灿烂的文化瑰宝;这里也是大自然的调色盘,沙漠、雪山、草原、丹霞交织成壮美画卷。两千年前,驼铃声声,商旅络绎,甘肃的河西走廊成为连接长安与罗马的“黄金通道”。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嘉峪关的巍峨长城、天水的伏羲文化,诉说着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汉唐风骨、边塞诗篇、佛教艺术,在这里沉淀为永恒的记忆。来自靖远、永登、会宁等县,在异国他乡以惊人的毅力和专业的技术,创造了月掘进600多米的优异成绩。如今,他们正以"大干100天,目标2000米"的豪迈气概,向着2025年11月全线贯通的最终目标发起冲刺。这支队伍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践行者,更是中国工人海外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斯里兰卡"南水北调":一项改写历史的民生工程
斯里兰卡埃勒黑勒运河27.7公里引水隧洞工程是该国"南水北调"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标志性工程,该项目创造了TBM掘进饮水隧道的世界纪录,是目前全球最长的TBM施工引水隧道项目。其战 略意义和技术难度都不言而喻。这项重大国际工程的建设队伍中,天津建新泰公司(与天津亨通利公司合称"建•亨")是中国民营企业,唯一在国外承包TBM全产业施工链条的单位,全程参建该项目。TBM掘进机维护、TBM掘进施工、TBM豆砾石填充,同步注浆、连续皮带机整套调试组装运行维护、后配套设备维护、TBM保障设备如门机、装载机、叉车维护,TBM供水、排水负责。
这项工程建成后将为约25,000户农户提供灌溉用水和安全饮用水,并帮助预防当地高发的慢性肾脏病。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曾亲自操作挖掘机为项目奠基,足见该国政府对这一项目的重视程度。项目不仅将极大缓解斯里兰卡北部区域水资源分配问题,满足沿线居民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需求,更被视为改变斯里兰卡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格局的关键工程。
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这一项目成为中斯友谊的又一见证。中国建设者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更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天津建新泰团队的甘肃力量:陇原骄子的海外征程
在在这支专业队伍中,有一群来自甘肃黄土高原的建设者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建设者来自陇原大地,家乡的山水赋予了他们质朴与坚韧的品质。靖远县的黄河文化、永登县的历史遗迹、会宁县的红色精神,都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带着家乡的期望,在异国他乡展现着甘肃人的风采。在闲暇之余,他们会聊起家乡的亲人、熟悉的街道和美味的家乡菜,这些回忆成为他们奋斗的动力源泉。
这些甘肃工人大多有着丰富的隧道施工经验,他们在家乡的崇山峻岭中磨练出的吃苦耐劳精神,在斯里兰卡的工地上得到了充分展现。来自靖远县的王生强队长表示:"我们甘肃人从小就在艰苦环境中长大,面对困难从不退缩。这次能在'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上贡献力量,既感到责任重大,又无比自豪。不仅能赚到可观的工资,还能参与这么重要的国际项目",这种个人命运与国家战 略的交织,正是"一带一路"倡议普惠性的生动体现。
"征途上的挑战:跨越三重障碍的智慧之战
在斯里兰卡埃勒黑勒运河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甘肃团队遭遇了三大主要挑战:复杂的地质缺陷、突发性涌水问题以及中欧标准差异带来的技术困惑。这些困难如同三座大山,考验着这支来自中国西北的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应变智慧。
“地质缺陷”构成了首要挑战。项目区域地质条件异常复杂,TBM2区间穿越的岩层包括风化严重的片麻岩、花岗岩以及不稳定的断层破碎带。来自永登县的王师傅描述道:"我们经常遇到'上硬下软'的复合地层,岩体完整性差,就像在豆腐渣里打洞,随时面临坍塌风险。"面对这种情况,制定了精细的加固方案,小心翼翼地对每一处危岩进行处理,保障施工环境的安全。针对反坡施工的难题,团队成员日夜钻研,优化施工工艺,通过增加辅助支撑和改良运输方式,成功克服重力带来的阻碍,将地质灾害风险降至最低。
“突水问题”则带来了更为棘手的挑战。隧洞穿越多个富水断层,最大日涌水量曾达到800立方米,相当于瞬间填满一个标准游泳池的三分之一。靖远县的王生强队长带领团队安装了先进的排水系统,实时监测水位变化,做到提前预警、及时应对,"最紧张的一次,我们连续奋战48小时控制住了突水险情,"王队长回忆说,"水压太大,裤子都被冲破了,但没人退缩。
而“中欧标准差异”带来的困惑则体现在工程管理的方方面面。项目需要同时满足中国国标、欧洲标准和斯里兰卡本地规范的要求,这在材料选用、施工工艺和质量验收等环节造成了诸多困扰。在标准规范的协调上,团队积极组织培训交流,深入研究两种标准的差异,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辉煌战绩:600米奇迹与2000米冲刺
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甘肃团队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创造了月掘进600多米的优异成绩,"一是实行了'两班倒'不间断作业,人停机不停;二是优化了刀具更换流程,将换刀时间缩短了30%;三是建立了精准的物料配送系统,确保不因等待材料耽误工期。"这些创新举措的背后,是甘肃团队将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积累的隧道施工经验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结晶。
如今,这支队伍正以"大干100天,目标2000米"的豪迈气概,向着新的里程碑发起冲击。这一冲刺阶段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能否实现“2025年11月全线贯通”的总目标。为此,甘肃团队制定了详尽的施工计划:"我们将2000米目标分解到每周、每天甚至每个班组,同时预留了应对突发地质情况的缓冲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追求进度的同时,团队从未放松对“质量安全”的要求。实行"谁施工谁负责、谁管理谁监督"的责任制,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中国和斯里兰卡的双重标准。
从陇原到南亚:个人梦想与国家战 略的交响
一位队员曾感慨地说:“刚到这里的时候,困难多得超乎想象,但一想到家乡的亲人,想到国家的信任,我们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正是这份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国家的责任感,支撑着他们在异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这些甘肃建设者的故事,远不止是一群工人海外务工的简单叙事,而是个人梦想与国家战 略相互成就的生动写照。他们来自甘肃的脱贫县区,如今却站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最前沿,这种人生轨迹的巨变,正是中国新时代发展机遇的缩影。
来自靖远县的李玉智是典型的例子。6年前他还在家务农,收入微薄;如今他已成长为团队骨干,不仅收入翻了几番,更掌握了国际一流的隧道施工技术。"我从来没想过能参与这么大的国际项目,"李玉智说,"现在村里人都以我为榜样,有几个年轻人也想来海外项目工作。"这种示范效应正在甘肃农村悄然蔓延。
这些甘肃建设者也是“民间外交”的使者。来自永登县的蒙宏安说:"我们和当地工人吃住在一起,互相学习语言和文化,就像一家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正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最佳诠释。
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奋斗故事,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了美妙的共鸣。个人通过参与国家战 略实现自我价值,国家则通过无数这样的个人奋斗将蓝图变为现实。当被问及工作意义时,来自古浪县的机电总工陈宝山的回答朴实而深刻:"我们每掘进一米,斯里兰卡人民就离甘甜的水源近了一步,中斯友谊就深了一分。想到这些,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通向未来的水脉:工程意义与精神传承
当2025年11月隧洞全线贯通之时,清澈的水流将通过这条地下长廊奔向斯里兰卡北部的干渴土地,而这其中凝结的不仅是中斯两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更有那20多位甘肃建设者的汗水与青春。这项工程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范畴,成为连接两国人民心灵的纽带。
当这些甘肃工人带回去的将不仅是丰厚的收入,更有“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斯里兰卡的这段经历,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是国际视野,什么是大国工匠的责任。这些见识和感悟,会传给下一代,让他们知道甘肃人不仅能建设家乡,还能为世界作贡献。"这种精神的传承,或许比工程本身更加持久而深远。
隧洞终将贯通,水流终将奔腾,而中国甘肃建设者在斯里兰卡土地上留下的奋斗故事,将随着"一带一路"的浩荡东风,传颂在印度洋的浪涛声中,铭刻在中斯友谊的丰碑上。这是普通劳动者的史诗,也是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动人篇章。
让我们记住他/她们的名字:
王生强,甘肃靖远东升乡东升村人,2012年进入TBM施工行业,干过“中天山隧道”、吉林“引松入长”工程,先后参与了“引松入长”“新疆XE”“新疆天山隧道”工程TBM装机,擅长TBM施工与TBM装机,目前任建·亨兰卡项目生产队长,主管生产和质量。
李玉智,甘肃省靖远县兴隆乡川口村人,2018年入行即参与“新疆XE”后续经“洛宁饮水隧道”锤炼,最终在“新疆天山隧道”崭露头角,呈现“西进-中原-返疆”的螺旋上升路径。目前任建·亨兰卡项目生产副队长。
王君有,甘肃省永登县大同镇保家湾村人,是70年代人。曾经多年跟随意大利CMC公司,干过“引大入秦”、“引黄入晋”、“老挝引水”等多个TBM施工工程,在TBM施工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目前任建·亨兰卡项目掘进班长。
蒙宏安,甘肃省永登县城关镇人,2000年就应聘进入了意大利CMC公司,在“引黄工程”5标段做质检员。2004年考入云南师范大学进修英语,并于2007年毕业。自2009年重回意大利CMC公司至今,分别担任隧道注浆组组长和掘进班小组长等职。目前任建·亨兰卡项目注浆工程师。
陈宝山,甘肃省古浪县十八里堡乡人,电气系统"守护者",他细心、耐心、巧思,精通高低压电路调试,攻克热带潮湿环境线路难题。2016年毕业于甘肃机电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加入建·亨,“兰州第二水源地引水工程”、“新疆XE”、“新疆天山隧道”、“香格里拉纳帕海”等关键项目历练与技术突破。目前任建·亨兰卡项目机电总工。
常田鑫,甘肃省靖远东升乡东升村人,一个从西北农村走出来的实干家,作为TBM的“机修医生”,从2021年初入行业到至今的独当一面,诠释了平凡岗位的不凡贡献。目前任建·亨兰卡项目机修。
王文鑫,甘肃省靖远东升乡东升村人,从甘肃到斯里兰卡,适应力强,愿接受挑战,2018年加入建·亨公司“新疆XE”、“新疆天山隧道”等项目。追求技术精进与职业成长。目前任建·亨兰卡项目机修。
雒文全,甘肃省靖远县平堡镇蒋滩村人,2021年加入建·亨公司,从零开始接触TBM刀具更换技术,凭借西北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在新疆天山隧道中快速成长。从甘肃农田到斯里兰卡工地,他打开了自己的人生新天地。目前在建·亨兰卡项目维保班。
雷云青,甘肃省靖远县北湾镇古城村人,2019年跟随丈夫进入建·亨TBM(盾构)建设事业办公室工作,负责事务外联、工程计价、后勤管理、服务员工等,家庭与事业的双向奔赴。从“杭州第二水源地”、“青岛地铁4号线”、“新疆天山隧道” 历练成长,不仅是“夫唱妇随”的温情叙事,更是中国基建队伍中“隐形守护者”的典型代表。
谢怀沛,甘肃省靖远县三滩镇中一村人,2009年进入TBM行业,15年来他辗转中天山隧道、吉林引松入长、引故入洛、新疆XE、洛宁饮水隧道等国家重点工程,成为建·亨公司TBM掘进战线上的“运输元老”。目前任建·亨兰卡项目运输班长。
陈志龙,甘肃省靖远县平堡镇蒋滩村人,一位充满干劲的年轻工作者,自2022年加入建·亨公司新疆天山隧道项目以来,展现出非凡的适应力与进取精神,凭借着肯钻研的态度,能迅速掌握相关技能,对属地工人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式,工作中得心应手。目前在建·亨兰卡项目运输班。
雒展玉,甘肃省靖远县平堡镇蒋滩村人,是个十足的热心肠,谁有困难他都会主动搭把手,自加入项目以来,工作态度认真,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目前在建·亨兰卡项目运输班。
陈建勇,甘肃省靖远县刘川乡金川村人,2019从建·亨公司杭州第二水源地项目到新疆天山隧道,从一名普通工人起步,凭借着吃苦耐劳精神努力学习,逐步成长为技术员。目前在建·亨兰卡项目掘进班组。
李海升,甘肃省靖远县东升乡红湾村人,2021年加入建·亨公司新疆天山隧道项目,是一名专业电工,他性格开朗幽默,总能用诙谐的话语为身边人带来欢乐,工作之余也不放过任何学习提升的机会。目前在建·亨兰卡项目电工班。
王文文,甘肃省靖远东升乡东升村人,目前在建·亨兰卡项目电工班。
王雅冬,甘肃省会宁县八百户村人,目前在建·亨兰卡项目电工班。
龙天喜,甘肃省永登县中堡镇邢家湾村人,目前任建·亨兰卡项目管片拼装手。
雒玉生,甘肃省靖远县平堡镇蒋滩村人,目前在建·亨兰卡项目皮带组。
任振伟,甘肃省平川区宝积乡冯园村人,目前在建·亨兰卡项目掘进班。
作者简介
丁永哲,祖籍甘肃靖远,户籍天津,国家一级建造师,地下行业资深专家,天津最美科技工作者,天津优秀党支部书记。
责任编辑:柯鹏
2025-04-02 17:07:03
2025-03-26 20:45:21
2025-03-15 21:12:50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