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游刃有遗”队赴多地深度调研纪实 ——探寻非遗根脉,守护文化薪火
为深入挖掘安徽非遗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创新,淮南师范学院“游刃有遗”实践团队开启了一场非遗调研之旅。团队以“走访民间艺人,学习传统文化”为主题,先后走访淮南、合肥等地,此次调研旨在探索安徽非遗“韧性发展”产业化“新”模式,为非遗当代生存现状与传承路径提供智慧方案。
首站:淮南大通区凤鸣陶瓷——泥土中淬炼千年匠心
调研首日,团队走进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凤鸣陶瓷有限公司。省级非遗传承人沈德亮徒弟、省级寿州窑第五代传人宗汪 洋向队员们展示了揉泥、拉坯、刻花等工序,并感慨道:“每一道纹路都是与历史的对话,但如何让年轻人愿意‘坐下来’学手艺,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图为实践队员实地访谈照片
第二站:淮南凤台花鼓灯艺校——舞步间跃动淮河风情
“兰花(女角)要柔中带刚,鼓架子(男角)得稳如磐石!”在凤台县安徽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老师正指导学生练习经典剧目《抢板凳》。
团队观摩了学生从基本功到剧目排练的全过程,并体验了“风摆柳”“上山步”等经典动作。“看似轻盈的舞步,实际对腰腿力量要求极高,一场跳下来浑身是汗。”队员代心怡表示。校长王利梅介绍,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人才,毕业生多进入文旅演艺行业,“但生源不足仍是难题,希望更多人看到花鼓灯的艺术价值”。


图为实践队员实地访谈照片
第三站:合肥庐阳区龙灯社区——市井中舞动非遗活力
调研最后一站来到合肥市庐阳区龙灯社区居民委员会。团队参观了社区非遗工坊,这里陈列着剪纸、泥塑等作品,并定期开设公益活动。“非遗不能锁在博物馆,得让它活在日常生活里。”社区工作人员强调。

图为实践队员实地访谈照片
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产学研的深度对话,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此行中,非遗传承人的坚守、社区活化传统的智慧、青年学子的热情,交织成文化传承的生动图景。如何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活”下去且“火”起来?这场调研或许已埋下答案的种子。
(供稿:淮南师范学院“游刃有遗”团队)
责任编辑:柯鹏
2025-03-26 20:45:21
2025-03-15 21:12:50
2025-03-14 18:15:00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