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立冬:中华文化的丰富庆典
立冬,作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门户。“立”意味着开始,“冬”表示终结,万物进入休养和收藏状态。当每年公历11月7日或8日之间,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到225°时,冬季也终于降临了。随着立冬的到来,天气逐渐变冷,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增大。秋季的干燥和清爽气候渐渐过渡到阴雨寒冷的冬季气候。此时,大自然开始进入冬眠期,树叶凋零,动植物进入休眠状态。
随着立冬的降临,中国大地迎来了寒冷的季节,而在这个时刻,拥有千年文明的中华各民族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迎接着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
立冬作为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被视为寒冷季节的正式开始。在这一时刻,汉族人民总会以热闹的形式聚在一起,开启传统的庆典。像在中国北方,吃饺子是一项传统习俗,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耳朵,吃饺子也有寓意不让耳朵受寒的美好愿景。而在河南、江苏、浙江等地,人们则用香草、菊花、金银花等来洗浴的“扫疥”活动,以祈求健康。此外,一些地方还会通过舂交冬糍、杀鸡宰羊等方式去庆祝收成和冬季的来临。
除了汉族,少数民族也有他们独特的庆典形式。苗族与哈尼族都会在入冬期间举行庆祝丰收、辞旧迎新的重大庆典。像苗族的苗年节是苗族人过的最隆重的节日,在过苗年期间,家家户户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还要杀猪或买猪肉。在贵州的千户苗寨,甚至还有别开生面的“长桌宴”庆典,数千人齐聚在由众多方桌拼成的一条数百米的长桌上,一起品尝苗乡佳肴,极富特色与趣味。
而哈尼族“十月年”也正值秋去冬来、五谷入仓、厩满猪肥之际。哈尼族人在辛勤劳作一年后,怀着丰收的喜悦,将所有农作物收归入仓。暂别辛劳一年的田间地头,打扫家室、清洗器物、清扫村落,舂粑粑、煮汤圆、酿美酒,祭祖、敬神、慰鬼,归省、赠礼、宴请,以繁复的仪式和丰盛的食物集体庆祝当年的丰收,同时虔诚祈求来年的丰产。
立冬不仅仅是气象学上的划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多彩的一部分。在这秋去冬来的立冬之际,不同民族以多元的形式迎接冬天,尽管民族种类不同、对于节气的称呼不同、庆典活动不同,但却同在一片中华大地,共同体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责任编辑:王文杰
2023-11-08 23:27:16
2023-11-07 21:17:38
2023-11-06 19:26:17
2023-11-06 16:27:03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