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辩证思维”解锁基层减负新路径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承担着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生根、服务广大群众的重要职责。然而,基层负担过重问题日益凸显,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层层加码等现象严重束缚了基层干部的手脚,消耗了基层工作的精力。以“辩证思维”解锁基层减负新路径,在多个维度把握平衡,实现基层治理的良性发展。
基层减负需在“减”与“增”之间找到平衡。 一方面,要坚决做“减法”,减掉那些不必要的文件、会议和检查。例如,精简冗长繁杂、内容空洞的文件,避免层层转发、过度发文;减少可开可不开、效率低下的会议,杜绝“会议落实会议”的形式主义。通过减少这些无谓的事务,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要合理做“加法”,增加对基层的资源投入与能力建设。加大资金、人力等资源向基层倾斜,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条件;增加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其有能力应对复杂多变的基层工作。一减一增,让基层轻装上阵且更具战斗力。
基层减负需在“松”与“紧”之间拿捏分寸 。“松”,并非放松对工作的要求,而是给予基层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和工作弹性。基层情况千差万别,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来管理。允许基层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工作方式和进度,让基层工作更贴合群众需求。比如在一些民生项目的推进上,基层可根据当地群众的意见和实际环境,优化实施细节。“紧”,则是要紧绷纪律之弦,对基层工作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严肃问责。防止在减负过程中出现工作懈怠、敷衍了事的情况。通过松与紧的结合,让基层工作既充满活力又有序推进。
基层减负需在“虚”与“实”之间转换。 “虚”,即摒弃形式主义的虚功。一些过度留痕、表面文章式的工作,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对工作推进毫无实质作用。要坚决杜绝为了留痕而留痕,让基层干部从虚假的工作中摆脱出来。“实”,则是要聚焦工作实效。基层工作应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群众满意度为导向。比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切实帮助贫困群众找到致富路径、增加收入,而不是只注重材料的完美。将虚功转化为实做,让基层工作真正落地有声。
用好基层减负“辩证法”,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必由之路。通过在减与增、松与紧、虚与实之间精准把握,为基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基层真正成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坚实力量,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唐山市古冶区习家套乡 王佳宁
责任编辑:柯鹏
2025-03-15 21:12:50
2025-03-14 18:15:00
2025-03-13 19:11:31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