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学子探究“无网养鱼”新技术,寻找大黄鱼养殖新途径
在海洋资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浙江海洋大学的“无网养鱼”仿野生大黄鱼养殖调研团,以创新之姿,探索大黄鱼仿野生养殖技术,力求破解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难题。7月20日-7月25日期间,浙江海洋大学“无网养鱼”仿野生大黄鱼养殖调研团前往舟山海洋科学城、舟山市水产研究所和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展开深入调研,致力于寻找一条生态与经济并行的共同富裕新路径,为海洋渔业的绿色转型书写新篇章。
科学技术:为“无网养鱼”提供新动力
调研团成员们前往海洋科学城采访了海洋技术方面的专家崔智强,崔智强先生提出在卫星遥感、声波技术和浮标的运用不断扩大的现在,利用这些海洋技术可以将海水的温度、盐度、含氧量等要素轻而易举进行监测,为海洋渔业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同时对调研团提出的利用声学技术来实现“无网养鱼”这一想法表示认可,提到“无网养鱼”所用到的声波围栏实际上就是一种浮标,利用浮标不断向水下发射声波刺激大黄鱼,使收到刺激的大黄鱼难以靠近声波围栏从而实现了对大黄鱼的养殖。
图为团队成员与崔智强先生进行讨论
科学理 论:为“无网养鱼”指引新方向
调研团成员们前往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在那里见到了舟山市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李伟业。李伟业所长热情地接待了团队成员,并表示对大黄鱼养殖技术的革新非常关注和支持。对于利用声波来实现养鱼,李伟业所长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大黄鱼因骨内有两块鱼脑石,能像雷达一样接收和探测声音,因此对声波变化敏感,对利用声波围栏养殖大黄鱼的可能性保持乐观。
李伟业所长强调要实现“无网养鱼”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声波参数和围栏布局,如果声波强度过大或围栏布局不合理,有可能引起大黄鱼过度集聚而导致水体缺氧等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大黄鱼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进行精细化调控。
图为李伟业所长为调研团成员进行讲解
图为调研团成员认真学习和记录
市场需求:为“无网养鱼”创造美好未来
调研团成员来到了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通过走访市场摊贩了解到了大黄鱼及其他海鲜产品的市场情况。在禁渔期内,商贩主要售卖冰冻海鲜和干水产品,即便效益和利润不如新鲜海鲜,但是仍有较高的市场。从对商贩的采访中,调研团成员得知人工养殖的大黄鱼为20元/500g,野生有机大黄鱼为100元/500g,而野生大黄鱼价格达到2000元/500g,价格差异如此悬殊主要是由大黄鱼的品质和野生大黄鱼的供应稀少导致的。野生大黄鱼体型较大,肉质鲜嫩且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而养殖大黄鱼个头较小、肉质松散,由于饲料和水质等因素,营养成分相对较少。
通过此次在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的采访中知道,调研团成员意识到了加快“无网养鱼”技术的推广的必要性,“无网养鱼”技术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的不同是,“无网养鱼”将大黄鱼养殖在相对开放的海区,是一种野生化的养殖大黄鱼,其产品与传统养殖大黄鱼相比品相更好、品质更高,是现在海鲜市场所需要的热门商品。
图为团队成员对水产城的商贩进行采访
图为冰冻大黄鱼产品
通过此次活动,浙江海洋大学“无网养鱼”仿野生大黄鱼养殖调研团不仅深入了解了大黄鱼养殖技术的现状和挑战,也从各行业的专家那里获得了宝贵的指导和建议。深刻认识到在推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新的养殖技术和模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秉承“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宗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为乡村振兴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调研团成员在沈家门渔港码头的合影
面对海洋资源日益稀缺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共识。为探索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浙江海洋大学“无网养鱼”仿野生大黄鱼养殖调研团成员们,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大黄鱼养殖技术革新难题,展开了为期两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搜寻一条共同富裕的新道路。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8-29 21:45:40
2024-08-29 10:55:00
2024-08-26 18:12:17
2024-08-22 12:07:23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