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袍亦有为
法庭上有这么一群人,左右端坐于审判长旁,他们不披法袍,不执法槌,也不为人们熟知。但他们凭着丰富的社会阅历与朴素的道德感与价值观,坐在了庄严的审判台上,以自身的行动诠释着法治的温度,为促进司法公正、增强司法权威、推进司法民主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是人民陪审员,也是“无袍法官”。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我宣誓: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 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王海洋先生仍然对自己2019年4月18日宣誓就职的场景历历在目。作为新任人民陪审员代表的他,在发言时郑重地表示,他会以法官的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履行审判职责,做好“裁判员、调解员、监督员、宣传员”,无愧于人民陪审员这个光荣的称号。
见到王海洋先生时,他正在进行庭前阅卷的审查。严肃的神情,挺直的腰板,无不透露着良好的纪律作风。三年多的任职时间,历经百余件民事、刑事、行政类案件的审理协调,他用实际行动响应着自己当年的承诺。
从无冕之王,到无袍法官
在进入法律行业之前,王海洋是一名新闻采编工作者,多年的记者从业经历让他见证了二十一世纪初东莞的发展。尽管已经过去十几年,但他仍对自己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做过的深度调查报道记忆犹新。从外围摸底了解,到安插人员进入涉事企业卧底取证,再到最后联合警方一举将案件破获,他回忆道:“回想整个过程,有过无助,有过无奈,虽然惊心动魄,但也有成就感”
虽然后来转投到法律行业,但王海洋认为两种工作都是普通人能够直观感受公平与正义的最佳渠道,至始至终,他心底朴素的正义感和价值观均得以在工作中践行。而最终选择法律工作的契机,是他在从事新闻工作时帮扶弱势群体维权而逐渐感到力不从心。因此,他开始逐步学习法律知识,寻找机会参加一些人民调解工作,慢慢走进了法律行业,自此与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专业不对口,但前期积累的经验与心底的正义感不断推动他向着更高的追求、更远的目标前进。
在司法局推荐的情况下,王海洋凭借个人申请的方式通过了《人民陪审员选任办法》的筛选,顺利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陪审员。在他看来,人民陪审员需要了解社会关切与群众诉求,架起司法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在审判中监督,在生活中普法。他表示:“我认为参与审判能见证当下的司法环境,也想参与到基层司法建设中来,尽一份绵薄之力。”
以无袍之身,履有为之责
当王海洋第一次坐在人民陪审员的位置上时,身上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作为人民陪审员,他参与整个庭审过程,并于法庭调查阶段发问,于庭后合议。
大部分人民陪审员在担任初期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不熟悉,在当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时无法辨明是非,而感到自己是“陪衬员”。但王海洋因为自己此前积累的法律基础,以及始终保持着庭前阅卷的习惯,他边学习、边请教、边实践。随着陪审案件的增多,他积极参与民事案件的调解,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履行陪审员的责任和义务,拓展法官的办案思维,实现了对审判的实质性参与。
“我国人民陪审员法赋予了人民陪审员在参审案件时与法官同权,那我们就要不折不扣地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王海洋如是说。他利用空闲时间啃读刑事、民事及诉讼法律法规,函授了法学本科,同时也在修民商法在职研的课程参加法考,以期提高法律素养,努力增强履职能力。百余起从对簿公堂到握手言和的案件,他虽然对案件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均有过失误,但都能在庭后合议时能予以纠正。法官重法理,人民陪审员重情理,“无袍法官”也正是基于这种事实被百姓所认可。
近年来,在疫情的影响下,王海洋还多次参加“云庭审”,即诉讼参与人可以借助互联网法庭的远程视频技术,无需到达庭审现场,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和书记员面对电脑画面中的诉讼参与人“隔空”云庭审。他认为相对于传统的面对面庭审,网上开庭更加灵活,效果更甚当庭,对于当事人而言更加方便。
三年以来,王海洋把审判庭视为法治和道德教育的课堂,参审履职之余亦受益匪浅,并广泛应用于本职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他经常在公司以案释法,进行法律方面的宣传与普及,培养公司学法氛围,增强了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员工潘红俊提到:“我的文化程度不高,对于法律的概念并不明晰,但王先生非常注重对公司的法律部门开展相关的培训,一直在工作之余告诫我公司合法经营的重要性。”
为定分止争,献民间智慧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一座桥梁,桥梁两端连接着百姓与法官,社会与司法,可以更好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人民陪审员天然带有“人民性”的色彩。在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陪审员法的背景下,人民陪审员制度日益焕发生机与活力。
王海洋同时也是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的调解员,所有民事纠纷案件一旦立案就会分到调解员手上先行诉前联调,最先接触到原、被告双方当事人的也是他们。如果能在调解员的调解下先行达成调解,便无需开庭审理。这样既化解了矛盾,又节省了司法资源,还为当事人节省了时间和诉讼成本,“桥梁”作用便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长期以来,由于人民陪审员参与热情不同、参审时间不确定,在选取人民陪审员时,法官趋向选择时间较充裕、配合度较高的人民陪审员,造成“驻庭陪审、编外法官”的问题。同时,陪审员因欠缺法律职业能力而产生的“外行”角色意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职业法官的“专业依附性”,导致了人民陪审员制度运行实践中 产生“陪而不审,审而不议,议而不决”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每次庭审前王海洋都会仔细了解案情,尝试找出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如果归纳不出来就向审判长请教,能去现场的就尽量去现场掌握具体情况,真正做到深度参审、实质参审,为广大人民陪审员开了个好头。
近年来,随着人民陪审员制度体系不断丰富,有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走上法庭成为人民陪审员,王海洋认为这样的现象实现了从老百姓知法守法懂法到参与审判监督的良好局面,无不推动着我国司法建设进程。对于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他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可以有些许调整之处,譬如门槛问题,该制度应落到实处,但如何落实有待长期考究”。在法院全力推进诉调对接工作的背景下,可以发挥人民陪审员社会经验丰富、了解社情民意的优势,帮助法院加强诉讼调解力度,引导当事人化解矛盾纠纷,减轻法院审判压力,共同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综合治理格局。
在人民陪审员五年任期中已经任职三年的王海洋,目前还担任黄江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委员,待陪审员任期届满后他将把精力放在镇调委会,实现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触可感的目标。而对于剩下两年的任职时间,他希望自己“始终将司法公正牢记在心,陪审好每一个案件,努力让当事人在我陪审的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贾思雨)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8-29 21:45:40
2024-08-29 10:55:00
2024-08-26 18:12:17
2024-08-22 12:07:23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