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秦岭卫士”暑期社会实践团科技赋能“国之大者”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意义重大且深远。用科技深度赋能秦岭生态保护,持续打造开放育人平台,深化多维实践育人成效,2024年暑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联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等跨学科、跨学院面向全校继续组建“秦岭卫士”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围绕数字秦岭平台建设、秦岭沿线“四生”融合发展模式、数字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等方面,深入秦岭西安段展开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通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李云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青山、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晓龙等领导指导参与本次实践活动。
打造科技实践小院 做守护秦岭生态卫士
实践团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围绕秦岭数字化保护难点和痛点,在秦岭沿线栗峪口村打造“暑期科技小院”,14位专业教师带领50余名实践队员组成“科技赋能秦岭保护”实践队,深入秦岭深处,在秦岭水质监测、土壤监测、自组网通信等方面开展科技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实践队在秦岭西安段建立了覆盖550平方公里的178个秦岭土壤采样点,采集秦岭土壤样本,检测重金属含量,构建了秦岭土壤重金属预测模型。同时,实践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绘制覆盖秦岭地区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秦岭水资源分布图”,用AI模型提高秦岭复杂环境下生物多样性图像识别准确率,这些都对后续开展秦岭土壤和水质监测、生物多样性等研究和修复工作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实践队通过对秦岭真实地貌进行调研以及结合前期获取的西电一号卫星、高光谱、RGB以及红外等多源数据,围绕火灾监测、水质监测、自组网通信等任务需求,在南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湖心岛建立“仿真验证平台”,模拟秦岭复杂环境下的通信,研究提高通信质量和传输速率,打通信息传输壁垒方案。
长安区、鄠邑区、周至县主要采样点分布图及部分土壤样本
无人机多源数据采集
水体分布图像处理 自组网通信测试
实践队员、本科生刘著智表示:“这是我第一次将理 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用所学的专业本领解决了实践中的真问题,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未来我将不断学习新知识,面向秦岭生态保护解决实际问题,为守护绿 水青山贡献力量。”
“四生”融合调研 探索乡村发展新模式
实践团组建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艳副教授等5名思政课教师带队、48名学生参加的新时代秦岭沿线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四生”融合发展社会调研队,深入秦岭西安段沿线蓝田、长安、鄠邑、周至的90个自然村,通过走访当地村民、与村委会座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开展全方位深度调研,深入了解秦岭沿线村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现状,并提出一系列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为提高调研结果的普遍性和准确性,实践队根据调研实际,制作发放了秦岭沿线村落“四生”融合发展情况调查问卷,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视角下,全面调研乡村发展现状。通过走访调研及问卷统计,实践队全面摸底了解了实际情况,实践发现,通过开展持续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秦岭沿线乡村生活环境、发展质量和群众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提升,沿线乡村在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等方面打造了很多特色做法和典型模式,涌现出蔡家坡村、上王村、石砭峪新村、同兴村等以旅游、餐饮、文艺、电商、科技助农等发展方式为代表的村落,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绿色发展的发展范式,真正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
实践队员、本科生贺崇妮表示:“秦岭沿线乡村的生态变化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乡村环境变得更加美丽,村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会将调研成果形成资政方案,希望能进一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美丽乡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赋能智慧农业 助力乡村产业提质
实践团组建了由机电工程学院陈晓龙教授指导的“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深入鄠邑区栗峪口村,以“助农创收——葡萄园温湿度科学管理实践”为课题开展了主题实践。
实践队员开发了栗峪口村葡萄园温湿度科学管理系统,通过在栗峪口村等村落的葡萄园实地部署温湿度传感器,利用物联网完成不同区域的温湿度数据采集和传输,对葡萄园温湿度数据的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农户精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从而提高葡萄园的管理效率和产出水平,助力当地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深化实践成效 打造常态化育人综合平台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秦岭卫士”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出征仪式上,通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李云松表示,发挥学科优势引导青年学生开展秦岭数字化保护实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大青年学生在秦岭真实复杂场景中,主动探索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难题,学生科研实践与课程学习、三全育人工作深度融合,也为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范式。
据了解,在2023年通信工程学院牵头开展“秦岭卫士”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为固化实践成果,探索常态化育人模式,2024年初,在李云松教授、李青山教授、陈晓龙教授和邵晓鹏教授的指导下,学院高起点组建了“数字秦岭”学生科创团队,搭建集课程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等为一体的开放式、常态化科创育人平台,首期招募来自全校各学院125名学生骨干,围绕科技赋能秦岭保护,经过持续建设与发展,实践平台育人资源不断聚集、育人效应逐渐彰显,截止目前,团队师生获得第六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全国铜奖,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金奖(已推至国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省级金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省级二等奖,入选2023年陕西省科协“志行陕西”科技志愿服务项目,获评2023年陕西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实践调研报告等。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8-19 09:59:52
2024-08-13 20:33:11
2024-08-08 18:05:34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