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迹鄂西北神农架,探索人与自然共生
穿梭于青山碧水,探索野生植物资源的奥秘;行走于乡镇田野,找寻人与自然共生的足迹。2024年7月17日至29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赴湖北省神农架暑期实践团开展了历时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考察植物、制作图鉴、走访农家、设计文创……在十几天的行程中,实践团成员行走在神农架林区多种不同生境,收集了大量有关当地野生植物的材料,对神农架这一“华中屋脊”“北纬30°的奇迹”所拥有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有了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同时,团队成员还聚焦神农架的生态旅游行业,通过采访了解了当地文旅的发展现状,共同为农家乐等行业的经营者建言献策。
察林区物种,促人绿共生
7月17日,实践团来到神农架送郎山林场进行野生植物资源的考察。在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植物学教研室老师的讲解下,书本上的分类学知识再次照进了现实。团队成员发现,尽管都位于湖北省,但武汉与神农架林区自然植被中的常见物种有较明显的不同。除以一年蓬为代表的菊科与以菵草为代表的禾本科植物外,送郎山林场的大量植物为团队成员首次在生活当中见到。经过一上午的徒步考察与记录,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已让实践团成员们深感自然的神奇。
实践团成员王潇悦在河滩调研植物 李欣睿摄
考察过程中,对于区域中较常见的物种,如金剑草、打破碗花花与巴核桃等,几位在考察前已经过培训的成员使用枝剪等工具,采集了多种携带花果、可以反映野生植物代表性特征的枝条样本,用于腊叶标本的制作;对于偶见的濒危植物,如铁线蕨和珙桐,团队成员秉持“最大限度降低对其生活力影响”的原则,没有进行分离采集,而是仔细地观察和记录了植株各个部位的特征。
图为实践团成员黄琳雅在进行农家乐周边植物图鉴的设计 李欣睿摄
绘植物文创,留自然之美
接下来的三天,实践团成员相继走进了神农天池风景区、燕子垭及药材基地,深入研究了神农架林区常见的自然物种。为宣传神农架、增加当地物种资源的社会关注度,在野外植物考察结束后,实践团成员整理了数天来的图片与记录,开始进行神农架林区野生植物图鉴的制作。
同时,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工程2201黄琳雅、生物科学2201李欣睿和朱昳慧进行了“神农架野生植物”文创设计工作。团队成员李欣睿表示,由自己负责绘制的文创贴纸交付制作后,将首先在华农校园开展的社会实践交流会上展示,希望能激起广大师生对野生植物资源的兴趣,使更多人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实践团成员李欣睿设计的文创贴纸 李欣睿摄
访资环学者,擘生态蓝图
完成植物调查采集任务后,实践团开始安排第二阶段的采访工作。7月23日,团队成员采访了目前正在神农架林区进行教学工作的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赵劲松老师。在人与自然这一采访主题上,赵劲松老师指出,人民在生态工程推进中受到的影响可以通过生态补偿等措施以平衡;他强调,任何环境工程的根本出发点都应是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因此,长期投入、实践考察,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实际应用,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实践团成员张涵和王潇悦采访赵劲松老师 李欣睿摄
为亲身体会生态学经典研究方法对统计野生植物资源的帮助,团队成员在赵劲松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神农架红坪机场线,对道路一侧的原始植被进行了样方调查。实践团用皮尺划定了一片10m*10m的样地,记录其中草本、灌木、乔木的种类、数目、株高等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寻当地农户,望发展之道
为近距离了解“生态+农户”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实践团于7月25日在神农架林区松柏镇7好饭店与经营者进行了访谈交流。对于团队成员提出的“当地如何利用独特生态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问题,经营者说道,由于神农架有着“神农尝百草”“野人行迹”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当地文旅局正着力开发特色文化宣传工作,如炎帝广场的特色祭祀活动等,以吸引外地游客,让神农架之美走进大众视野中。
天半行云,山中流水;松间明月,江上清风。无往而不相逢。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下,像神农架这样保留着原生态自然景观的地方,本身就有着独特的魅力。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感受到了鄂西北的自然风情,更让实践团对文旅结合的发展态势有了系统且深入的了解。作为农业大学的学子,我们有义务考察了解当地乡村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变化及有待改进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王潇悦)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8-19 09:59:52
2024-08-13 20:33:11
2024-08-08 18:05:34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