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大课堂——“三下乡”系列报道:皖西学院法学院“青春色彩 与法同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赴泾县开展实践活动
为深入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增强广大青年的文化底气和文化自信,增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皖西学院法学院“与法同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于7月5日至9日赴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开展为期五天的“以法惠民生,惓惓思非遗”社会实践活动。以初心守护非遗,以匠心传承非遗,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墨香浸透宣纸韵,笔意流淌宣笔魂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7月5日下午,实践团队前往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走进传承千年的白色浪漫。成员们身临其境参观宣纸的制作工序,到亲临“三丈三”巨宣车间,感受精湛技艺。从拣料、踩料,一丝不苟,到捞纸、晒纸,水深火热,无不彰显着宣纸制作工艺的独具匠心。在此期间,团队成员有幸采访到“全国首届大国工匠”当选者——周东红师傅。周师傅三十年如一日守在捞纸池边,潜心传承中国传统技艺,从学徒到师傅,将传统工艺代代相传,生动诠释了淳朴精湛“工匠精神”。
“宣笔纵横,蝉蜕龙变”。实践团于7月8日来到三兔宣笔厂,在千年古韵的墨香里,感受那一抹灵动的笔触。团队成员在实际体验中,了解选毫、装套、择笔等数十道工序。握笔在手,穿越时空,与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心灵相通。一笔一画间,传承宣笔技艺和古法匠心。
布伞轻摇映日影,陶窑深邃藏古韵
守千年文明之璀璨,寻传统文化之根脉。7月7 日上午,实践团队前往孤峰油布伞厂。在与第六代传承人郑国民师傅的交流中,感受油布伞的韵味和魅力。“伞面油光承旧梦”,承载着传统工艺的历史传承和怀旧情怀。在数十道工序中走进油布伞的世界,感受每一片纸片、每一根竹骨的生命力。在郑师傅的口中,领略到了油布伞的前世今生,见证了匠心精神的薪火相传。
7月7日下午,实践团前往琴溪村陶窑镇。在马师傅、陶师傅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亲身体验制陶工艺;在两位师傅的讲述中,一个个陶器如小精灵一般活灵活现于团队成员眼前。陶窑——火与土的千年恋歌,匠心独运的陶艺殿堂。在匠人的心血与汗水中,每一件陶器都在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期待着与未来的对话。
竹编细密织岁月,线装古朴载春秋
“竹卷竹舒,吾编无尽”。7月6日下午,实践团队前往查济古村落,以一片竹林为开端,感受历史的馈赠。团队成员与当地传承人一起,以竹为骨,以篾为片,通过巧手编织,形成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无论是经纬交错的紧密结构,还是错落有致的层次布局,都展现出匠人对美的极致追求和对技艺的精湛掌握。竹编,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是匠心与实践的完美融合。
古韵今风,一缕书香穿越千年。7月8日下午,团队前往三希堂线装书文化园,品味古法装帧工艺。线装书,从选切、裁切、折页到打孔、穿线、装订,力求还原古籍的韵味和风貌。在线装书传承人张云芳的介绍和指导下,团队成员亲自体验线装书工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文化世界。
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皖西学院法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传统之韵,护文化之根,带领团队成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非遗文化体验,在心灵深处增强了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丰富了青年学子的精神世界。在世界文明百花园里,进一步找寻到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薪火相传,共绘中华文脉斑斓画卷!
(文/王奕哲 图/简迅)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7-09 18:20:22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