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机,赋能乡村振兴谱写新篇章
千年凤愿今梦圆,乡村振兴谱新篇。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守护非遗文化根脉,助力乡村振兴战略,7月18日至21日,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聚焦乡村振兴”发展团深入宁国市千秋畲族村,开展以“守护文化根脉,赓续华夏文脉”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走访畲乡,探寻非遗文化深根脉
7月18日下午,志愿者们参观了畲族文化展馆。在这里,志愿者们为畲族独具特色的凤凰装而惊叹,细细体悟着古老文物中所蕴含的畲乡千年文化底蕴。畲族是中国民族之林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畲族文化是全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瑰丽奇葩,此行让志愿者们更加认识到了守护好畲乡的文化根脉的重要意义。
7月19日上午,志愿者们走访千秋畲族村的当地居民们,从非遗文化认知、传承现状评价以及非遗传承措施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研过程中,志愿者们感受到畲族人对于文化传承的认真与努力,无论是年迈的爷爷奶奶还是青年都对畲族非遗文化有着丰富的了解与学习。
志愿者们参观畲族文化展馆
志愿者向当地畲族居民展开问卷调查
山歌悠扬,唱响非遗文化主旋律
在中华大地的怀抱中,畲族山歌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至今仍回响在青 山绿水间。7月19日下午,志愿者们来到畲族山村采访了畲族山歌非遗传承人雷金花。在与雷奶奶交谈中,志愿者们了解到畲族山歌的灵感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或因为畲族本身语言的难度,或因为歌唱难度大,雷奶奶表示畲族的年轻人大多都不会唱了,她说只要有人愿意学,很乐意教大家唱歌。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情感的寄托。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畲族山歌这一非遗文化也将继续以它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唱响新时代的乐章。
志愿者采访非遗传承人
共舞篝火,共谱民族团结新篇章
7月19日晚,志愿者们和游客们与当地畲族群众欢聚一堂,共同体验了一场充满民族风情的篝火盛宴。靓丽的畲族姑娘身着传统服饰,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热烈欢迎。歌舞环节中,志愿者们、游客和畲族群众手拉手,围绕篝火跳起了畲族舞蹈,参与了特色的畲族祈福仪式,四处洋溢着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氛围。此次畲族篝火晚会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展示了畲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志愿者们参加篝火晚会
红曲酒韵,酿就非遗文化千年韵
红曲酒是畲族的传统饮品,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7月21日,志愿者们走进了红曲酒坊,通过厂长的介绍,详细了解到红曲酒的原料选取、晾晒、拌曲、蒸饭、发酵、贮藏等各个环节。探访过程中,志愿者们仔细聆听,不时提问,了解了了红曲酒从平凡原料到醇美佳酿的神奇蜕变过程,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也更加坚定了志愿者们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决心。
志愿者们参观红曲酒厂
彩带飘飘,齐绘乡村振兴蓝图
7月21日,志愿者们参观了畲族彩带编织工作坊。在畲族编织工艺传承人蓝海星的介绍下,志愿者们了解到畲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工艺文化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技艺娴熟的蓝师傅更向志愿者们展示了彩带编织的工艺过程,彩色的丝线在蓝师傅的手中交织形成彩带,将畲族人民将对生活的欣欣期望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都细细编在了彩带里。志愿者们不仅现场学习了彩带编织技艺,还体会到了“守艺人”始终如一的匠人精神学习。留住手艺,传承匠心。团队成员提出要探寻民族特色技艺发展路径,弘扬畲族编织彩带的技艺,创新助力共绘乡村振兴蓝图。
志愿者们学习畲族彩带编织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不平凡的,青年从来不是时代的过客、看客,而是担负使命、扛起责任的先行者、实干者。”本次暑期实践活动为志愿者们提供了一个将自己所学落到实处,为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的机会。志愿者们不仅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学习,更在实践中明白青年力量之于民族传承、乡村振兴振兴的重要性。“峥嵘过去已经彪炳史册,璀璨当下正在不断延伸,光明未来需要踏实开拓。” 当代大学生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以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走进实践为契机,探寻乡村振兴新动能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新路径,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播扬畲族人民的匠心精神,以望传承畲族非遗文化瑰宝。(徐佩 陆箫 赵伟)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7-17 12:25:17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