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进行时|走近蜡染工艺,赓续非遗传承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蜡染,古代称蜡缬,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工艺之一。它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响应国务院“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7月14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主题实践团队前往宜宾市珙县罗渡苗族蜡染馆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学习蜡染文化与技艺,感受苗族蜡染的非凡魅力,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以铜刀作笔,用蜂蜡为墨 。蜡染起源于秦汉,在蜂蜡和蓝靛中诞生。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瓷碗、水盆、骨针、染缸等。蜡染的制作流程首先是用特制蜡刀蘸取蜡液,在白布上绘制蝴蝶纹、鱼鸟纹等图案,然后浸入靛蓝染缸,用水煮脱蜡即现花纹。脱蜡时蜡迹破裂,染液渗入,使蜡染呈现似瓷釉般“冰裂开片”的纹理效果,造就了蜡染独一无二、清新素净的美感。苗族人民将生活的细枝末节绘于白布上,一笔一划道出生命的本质。蜡染中的图纹随心而做,传统工艺世代相传,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赋予深邃的民族文化内涵。
图为珙县蜡染馆展厅的蜡染包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罗梦纯供图
参观展馆,走进苗族生活。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蜡染作品,从传统民族服饰到现代的艺术装饰,每一件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色彩、关于图案、关于传承的故事。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了解了蜡染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同时也通过视频讲解体会了蜡染的传承发展。成员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自己也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以蜡染为美的年代。他们开始意识到,蜡染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更是苗族文化的传承与表达。苗族蜡染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情感寄托。每一件蜡染作品都蕴含着制作者的心血和情感,是她们对家人、对故乡、对美好生活的深情表达。
图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实践团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蜡染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程冬倩供图
非遗传承,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这蓝白相间的花纹中,印染着苗族人乐观的生活态度,还有千百年积累下的智慧。透过蜡染,触摸苗族历史的脉络,感受苗族文化的脉动。苗族蜡染的图样丰富,包含几何图形、自然景象,花鸟鱼虫,反映着苗族人民对于大自然的感恩与崇敬之情。随着时代变迁,蜡染为更多人所熟知,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生命力。然而,老一辈人的离去,新一辈传承者的匮乏,让蜡染技艺的传承显得尤为艰难。讲解员在采访中谈到,“虽然喜爱蜡染文化的人很多,但是能静下心将蜡染继续传承下去的人很少,这对我们来说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珙县蜡染馆的工作人员为实践团做蜡染历史讲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张家民供图
匠心独运绘图腾,世代传承情未变。此次参观蜡染馆的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感受到了蜡染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同时了解到了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实践团将以此次活动作为契机,牢记前辈的殷切嘱托,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非遗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绚烂的光彩。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 张文静)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7-09 18:20:22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