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斌:强化“情思”的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实践,转变“三新”背景下的育人方式
作者王春斌老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锡林郭勒盟名师,锡林郭勒盟两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凝练“情思”语文教学主张。
语文学科特征之一就是其的工具性。语文的学习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是表达与交流的前提,还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如此,语文学科也具备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有助于推动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而这些素养的形成,都离不开“情怀”“思维”的培养。在高中“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之下,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也要随之进行优化与更新,以适应新的育人方式的转变。
一、高中语文教学“三新”背景分析,寻求育人方式转变
所谓三新,指的就是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课标”即《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指导纲领。新课标相比较于之前实行的课标,加强学生素养的培养,通过审美,中国传统文化等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怀,通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等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大量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一是课内外建议的读物部分,除原本的《论语》《孟子》《庄子》之外,新增了《史记》《老子》等篇目,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诸多领域,体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多种形式,时间跨度上涵盖了从先秦到清末的多个历史时期,涉及内容更全面,范围也更广。数量上的增加体现得更为直观,古诗文推荐阅读篇目从原来的14篇增加到72篇,并且明确要求古代优秀作品要占课内阅读篇目的一半。除了范围的扩大和数目的增加,新课标的要求也更高,另外设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要求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性,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培养文化自信,增加情怀教育。
二是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除了在篇目的选择上增加了毛泽东、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代表人物的作品之外,还有阐发革命精神、反映革命传统的鲁迅、巴金、茅盾等人的文学作品;也将目光集中在了近代体现革命精神的英雄人物身上,比如袁隆平、屠呦呦等。革命传统教育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整个教材排布之中,不仅如此,还设立了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集中进行学习和探讨,加强家国情怀的教育。
新教材即部编版教材,包括两册必修与三册选择性必修。部编版教材按照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大主线进行编排,人文主题的选择围绕当代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求与人格塑造的正确导向,聚焦理想信念、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
学习任务群则是部编版教材的一大亮点与创新,它的优势在于用任务导向整合一个单元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自主实践为主要形式,激发学生更高阶的思维,加强思维培育,落实“会做事”的素养目标。
语文作文作为三门统考科目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考时考查内容与考查方式的变化也为语文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了参考。相比于此前的考试,近些年来语文高考越发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题型更加灵活多变,涉及的知识广度与深度也有所增加,比如对阅读能力的考察,除了必备知识外,还需要具备足够的文本分析能力、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等,考察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与表达,情怀思维必须双师体现。近些年的作文材料往往与时下热点事件相关,学生不仅要对时政有所了解,还要在作文当中体现自己的思辨过程,得出深入独到的见解。
二、以“情怀 与思维”为抓手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下的育人教育
(一)立足于“两基”的教学内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实践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在此背景下,高中语文育人方式的改进,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素养。在对教材进行深刻研读的过程中,能够立足于教材知识,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紧紧抓住“情怀”“思维”两基,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等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提升。
如讲授《短新闻两篇》一课中《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新闻时,需要教师立足于教材,让学生了解新闻文体特点;学会筛选背景材料和主观评价并分析其作用,提高学生预习新闻作品的能力;立足“两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实现新闻文体语言构建和运用,从思维训练方面更好地实施教学,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促进高中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二)着眼于单元教学,实现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
新高考,着力核心素养的考察,意味着教育需要寻求新的教学范式,其标识就是深度学习,而完善深度学习的教学任务,其前提条件就是改 革原先的单元教学形式。现在是从大单元视角,教师将单元内的课文内容,在同一个主题任务的引领下实施,以人文素养和学科素养两条线,贯彻“情思融合”理念,以大主题、大概念、大视角,将单元内容重组,引领学生从大视角、大主题角度对单元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达到深度学习的教学效果,形成整体意识,相应地也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是“宋词”单元,教材选取单元内容包括《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设计单元目标时,借助情怀指导学生通过意象分析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实现文化传承。引导学生从大主题角度深入理解单元知识,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深层次探究,促进学生由低阶思维朝向高阶思维不断发展。
(三)注重读写结合实践,发展人文素养
“三新”背景下,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育人效果,在语文教学课堂的创新设计中,要以“两基”为出发点,将读写结合作为语文教学重点。实施读写结合教学,主要以阅读文本作为教学的载体,通过在阅读中分析文本架构,梳理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结构等思维训练,能够达到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教育价值。同时,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阅读,以情怀培养为基点,做到读写相助力,更好地提高读写结合教学有效性。
比如在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连篇阅读教学时,可以读写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诵读品味重点语段,并就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从整体感知到初步感知两篇文章的写景特色,借助意象感受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情,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注入情怀教育。从情与景关系的刻画,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创作的原因,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将阅读和写作充分结合。
三、以“两基六点”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进一步推进“立德树人”落实。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的创新设计,需要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重要目标。我采用的“两基六点”教学策略,依靠“点明、点燃、点拨、点评、点醒、点缀”的有效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点明就是指布置前置性作业(导学单、任务单),内容主要是知识类和思维类的;阐明学习目标(语文核心素养 ,情怀和思辨类的)。点燃通过设置学习情境(能引发情怀式的学习任务情境)导引学生的完成任务。点拨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对思维类的知识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展示、答疑,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点评指的是教师把教学评价、学业水平评价贯穿教学始终。点醒引导学生生成总结并形成体系,完成学生、教师本节课的反思。点缀布置情怀和思维式的拓展练习、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使学生的收获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学习效果锦上添花。
在“两基六点”教学策略的实践应用中,立足从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根植教材、着眼于单元教学、基于学习任务群学习、注重读写结合,以及强调教学评一体化等策略,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实施的关键点,以“立德树人”为终极目标。
我想这一系列的举措,对提高学生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积极的意义,对提升区域的语文育人价值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柯鹏
2024-12-02 21:27:54
2024-11-23 16:16:08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