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春山在望”:从李子柒的回归谈大学生文化自信
前言
2024年11月12日下午,断更1217天的“网红”李子柒归来,带着她的最新“漆器”非遗作品火速登上热搜。截至11月21日,此条视频在在微博、哔哩哔哩、抖音和小红书等国内平台的累计播放量超1.6亿次,累计涨粉1600万。此次回归,在海外同样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YouTube上,此条视频获得了超过1000万次的播放量和超6万条评论。这不仅展示了李子柒的个人魅力,更是中国文化自信不断强大的证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课题。这既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强调了青年对于我国未来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正在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多种文化不断交织杂糅形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在这种多而杂的文化特点之下,大学生可能会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选择倾向上有所失衡,又缺乏对多元文化相互整合的能力,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存在弱化之“困”。
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应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深刻意蕴,不断探索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使其发展成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谱写新时代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壮美新诗篇。
一、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源精神,在“培育文化自信”中挖掘历史深度
李子柒在最近的采访中表示,过去停更的三年里,她先后走访了20多个省市,拜访了100多位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她的每一次探访,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最终,她决定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作为回归的首支视频内容。她用14分钟的时间展示了四川成都漆艺的精细与雅致,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工艺和传统美学,使屏幕外的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器物背后蕴藏的千年文化传承的厚重。
李子柒的火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发掘的有利展现,更是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 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辅导员应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作为大学生,要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探索。例如,通过研读经典、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参观古建筑、体验民俗等形式,让大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温度,深化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与精神内涵的理解,树立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二、以“满眼生机转化钧”的创新精神,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拓宽视野广度
李子柒用她的镜头语言,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把“漆器”融入衣帽间的设计之中,使技艺跨越时空,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脉络中重新绽放光彩,焕发出新的价值与无限可能。
辅导员作为高校文化育人的关键主体,承担着推进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应紧跟时代步伐,时刻保持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善于将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和“第二课堂”文化育人平台相融合,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成立书法社、国学社、戏曲社等各种弘扬传统文化的社团,鼓励学生创新活动载体,将传统文化引入音乐、舞蹈、绘画等文艺作品中,让他们在文化创新中展现青年风采。同时,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工具拓展文化建设的边界,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传播体系,共同推进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新格局。
三、以“奋楫逐浪向未来”的发展精神,在“传承文化自信”中强化传播力度
李子柒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让无数外国友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的影响力超越了娱乐范畴,成为了中国文化自信传播的一张“金名片”。然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担当,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主力军的新时代大学生,提高中华文明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时代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
辅导员要清醒认识到文化自信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在日常思政工作中探索多种渠道和方式促进文化自信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例如,通过和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具有文化特色的机构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深度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推进传统文化“实践课堂”的建设,把文化自信内化为追求和信念、外化为学习和实践、转化为能力和行动力,使新时代大学生成为文化自信的主动传播者与践行者。
结语
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基石,更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子柒的故事,是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探索、创新和发展的典范,她用自己的镜头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辅导员,我们应充分发挥文化自信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不断探索校园文化、课堂创新、实践教育等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现实路径,激发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主动追求与实践自觉,引导其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张志颖 )
责任编辑:柯鹏
2024-12-02 21:27:54
2024-11-23 16:16:08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