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与生机——我们与生死的关系及为什么人们惧怕死亡
人生好似一辆单行列车,如果你足够长寿,那么你大体会在36500天后抵达列车的终点站,但再往后去是什么呢?
无一例外,古今中华,人们常常用“走了”、“去了”、“不在了”等词弱化那个不受欢迎而又无法避免的“死”字。古话常云“生、老、病、死”,“生”与“死”仿佛从一开始便是世间的规律,同样也是对立面。所以在崇尚与歌颂生命的人类眼中,“死”自然染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
回到问题上,为什么人会对死亡产生恐惧?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人对死亡的恐惧其实是种本能驱使,就像鱼爱水、鸟爱天空一样。而更加深层次的,就与人们的情感有所关联了。
若是问一个小孩为何怕死,他可能会说“死了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或“死了就再也吃不到好吃的了”,以他们的视角,死亡近乎可以与失去画上等号,即失去亲情,失去所爱之物。
若是问一中年人为何怕死,他可能会说“死了就无法养活家里了”,以他们的视角,死亡意味着责任的缺失,失去责任会对家庭、社会、国家造成影响。
若是问一老人为何怕死,他可能会说“能活一天是一天,我还想多看看世界”,以他们的视角,死亡是时间的终结,是萎缩的希望和感情的终结。
由此可见,死亡最令人恐惧之处在于情感纽带的断裂,人是情感动物,所以人们在失去情感纽带(即失去重要或所爱之人)的同时会感到极端痛苦。
既然死亡无法避免,那么我们只得将投向死亡的目光转向生与死的关系上。庄子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知方不知,方不知方知”。他认为生死相依,两者互相转化,颇有种“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的感觉,但像这种虚妄论的二向说法,只会催生出诡辩与不可知的说辞。故而只能轻放一旁。
经我不成熟的思考后,我暂且认为生之“宝贵”,在于人之本性,本性可大致分为本心、良心与玩心。本心即为食欲与******,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满足了本心,才能获得人最本质的快乐,即满足感。良心即为人的大仁义观,宽于待人、乐于助人、满足了良心,人的进阶快乐,也就是精神满足感与社会认同感,才会得到充实。玩心即为人的斗争精神,伟人云“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也就是人们在逐渐斗争中发掘自我潜能与实力的过程,这是一种最高级的快乐,是一种逐渐完善自我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所以生之宝贵,在于人之本性,在于追求最本质的快乐。
而死亡的“宝贵”也体现在其中。死亡其实是一种约束的过程,它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寻求快乐,因时间压迫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样也提升了快乐的价值,正如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极度放纵与快乐的环境中,人们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而死亡的出现,打破了安逸的环境,让人们的生活有了恐惧,使得人们在恐惧中不断发展,而不是闹出“乐不思蜀”的愚笨笑话。由此可见,死亡,同生机,同活着,一样重要。而我们对生死的关系,就是一种需求关系,我们既需要生,也需要死。
最后,用一句话作为搁笔:“过好每一天,就是对人生的最大尊重。”(武汉外国语学校 崔家源)
责任编辑:李玥
2024-12-02 21:27:54
2024-11-23 16:16:08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