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引领创新,《金融监管学》育人新篇章
如何教与如何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教师们一直需要思考的问题。随着教学环境、学生特质和社会需求不断变化,教与学正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亟待调整和优化教学范式,以适应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许跃龄,博士研究生,浙江财经大学盈阳金融科技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作为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许跃龄老师的《金融监管学》课程在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毕业要求(目标导向)后,积极探索教学创新,深入落实“新财经战略”,打造“高MAQ”型“浙财金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
其中,注重课程思政是本课程的重要特色。金融监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对思政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需要了解金融监管的基本原理和实践经验。还需要与时俱进,结合浙江“三地一窗口”和“两个先行”的独特优势,注重科研思政,引领广大师生在实践中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课程特色与创新
(1)注重思政引领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教学过程中将《金融监管学》通过隐性和显性教育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2)注重案例教学与模拟实践。
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案例了解金融监管中的道德困境和法律挑战,同时通过模拟金融监管场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注重课内培养向课外育人的延伸。
课程通过课前布置任务、课中引导案例分析和伦理讨论、课后组织线上论坛讨论和相关调研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金融监管伦理和道德问题的认识。
(4)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采用“MO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自主学习、讲授、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现场教学等方式实施教学,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加强过程考核和多元化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
取得成效
(1)提高学生对金融监管领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课程通过引入最新的金融监管案例和实践资源,结合金融监管理 论,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金融监管的基本概念,还能深入掌握监管政策、机制和理 论的应用技巧,从而提升他们在金融监管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增强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职业操守。
通过课程中的伦理道德教育,尤其是金融欺诈和道德风险等议题的讨论,学生的金融道德观念和职业操守得到了强化,促使他们在处理金融监管问题时更加注重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
(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
课程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关注金融监管创新和监管科技前沿,通过团队项目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使他们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应对金融监管的挑战。
(4)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责任感。
通过系统的课程思政改革,学生不仅获得了金融监管的专业知识,还提升了思想政治素质、伦理道德观念和创新思维,能够在金融监管领域应对复杂的实际问题,展现出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听课教师评价:在听许老师《金融监管学》课程的过程中发现,教师运用了大量与金融监管相关的国内外真实案例,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金融监管理 论的理解,而且认识到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环境中,金融从业者都面临着类似的道德挑战和职业操守要求。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了“智育”与“德育”的双赢。
学生评价:《金融监管学》课程内容极具创新性,特别是在案例教学方面,许老师精心挑选了多个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金融监管案例进行讲解,这些案例不仅贴近实际,而且非常引人入胜。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金融监管的核心理 论,还学会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许跃龄)
责任编辑:柯鹏
2024-10-18 20:15:21
2024-10-13 22:51:11
2024-10-11 18:59:53
2024-10-06 00:36:30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