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翠萍:奔跑在志愿一线的“幺妹”
“幺妹,天气太热了,歇会儿喝口水吧!”一位老奶奶正跟身旁的志愿者小姑娘说着话。老奶奶嘴里的“幺妹”本名叫唐翠萍,是湖南科技大学物电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同时任湘潭市雨湖区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湘潭市雨湖区禁毒协会秘书长。在湘潭,唐翠萍以“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青春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年长的人总喜欢亲切地叫她“幺妹”。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看好她。这些年来协会的大学生搞志愿服务大多只是为了学校综测加分,而能沉下心认真耕耘的人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做志愿服务很辛苦的,更何况她还是个斯文的女孩子,怎么吃得了这份苦呢?”戴着眼镜的斯文“幺妹”——这是雨湖区志愿者协会会长杨柳对唐翠萍的最初印象。但唐翠萍偏不服气,她默默耕耘、执着肯干,用一次次行动打消了人们对她的疑虑。
将温暖送到失能老人怀里
“我有青光眼,现在基本看不到东西了,子女都在外面工作,不能时时陪在我身边。非常感谢你们每周都上门来给我做饭吃。”雪园社区的张炳奇(化名)爷爷79岁了,是半失能老人。他做菜的时候需要将灶火开小,一只手触摸着铁锅边缘,一只手在灶台上寻找原料。对他而言,做饭是每天必须做的事,更是件难事。为此,唐翠萍带领志愿者们每周上门为其做家常菜、暖心菜,始终坚持让爱落实到“胃”。
“在2023年7月份,我第一次接触失能、半失能老人这个群体,发现他们面临不同程度的身心健康问题。‘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现象广泛存在于雨湖区的失能家庭当中。我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唐翠萍用“铁脚板”走进一户户失能老人的家中,协助解决其最关心的“急难愁盼”。目前为止,唐翠萍围绕剪头发、剪指甲、陪聊天、按摩、买药、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内容开展系列志愿服务,累计动员青年志愿者490余次,服务失能、半失能老人140余次,惠及雨湖区32户家庭。
春去秋来,一种更深的羁绊在唐翠萍和失能、半失能老人之间生根发芽。“幺妹,你下次什么时候来?我多准备些零食给你吃。”唐兴寺社区的李奶奶在唐翠萍要走的时候问了句。“还不确定下周什么时候有空,到时候提前联系您,下次见!”说完唐翠萍便一溜烟跑下楼。“还好跑得快,我泪点低,差点都要哭出来了。”在回忆这件事的时候唐翠萍笑道。
将健康送到未成年人手上
“使用打气筒向饮料瓶内打气时,内部气压增大,气体对水施加压力,使水从火箭喷嘴高速喷出,水火箭获得相反方向的反作用力,实现升空。”孩子们看到水火箭快速升空发出阵阵惊叹。唐翠萍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在雨湖区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开办公益课堂,具体内容包括非遗手工体验、科普课堂、安全知识教育等,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姐姐,这个是送给你的。”一次公益课堂结束后,一位7岁的小朋友将自己制作的漆扇送给了唐翠萍。
“和小朋友们打交道很有趣,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之一,我想要尽自己所能给他们一个多彩的童年,为他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唐翠萍看着孩子们脸上天真的笑容暗下决心。
然而,近年来新型毒品制品层出不穷,软糖、奶茶、可乐等都能成为毒品的“新衣裳”,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为增强未成年人防毒意识,唐翠萍积极开展“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网络”的禁毒宣传工作,全面推动毒品预防宣传教育落地开花。“陌生人递过来的东西千万不要吃。一旦吸食毒品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不仅危害自己身心健康,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听完唐翠萍的告诫后,孩子们纷纷点头。
将关爱送到残障人群心中
据官方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8月,雨湖区一级重度残疾人1020人,二级重度残疾人2645人,共计3665人。唐翠萍带领志愿者,在雨湖区范围内,一个社区接着一个社区走,一户残疾人家庭挨着一户残疾人家庭问,将残疾人最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记录在册,并对此长期开展个性化、精细化的定期服务。“残疾人的生活往往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可能对他们造成极大的困扰。”唐翠萍表示。
建设社区的李青山(化名)今年63岁,左腿安装了钢板,属于肢体二级残疾,其配偶患有小儿麻痹症,二人 共同生活。良好的居住环境有益于身心健康。但是,由于身体不便,定期打扫卫生成为李青山夫妇的困扰。于是,唐翠萍每两周都会动员志愿者去他们家进行卫生大扫除。“我们原先会隔一个月到两个月请保洁阿姨上门搞卫生,但这又会给我们增加经济负担,收入来源本来就比较少。真的非常感谢你们能够帮助我们。”看着李青山夫妇的笑脸,唐翠萍更有干劲了。
“唐翠萍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女孩子,在协会工作了快3年了,从来没听她叫苦喊累,她好学肯学、敢想敢做,是个能干的“幺妹”。协会负责的‘天使敲门’重残入户访视项目和‘另一扇窗’志愿服务岗项目就是她提出一定要做的,全程亲力亲为,把这两个项目办得风生水起,协会的扶残助残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杨柳对唐翠萍给予高度评价。
将文化送到景区游客面前
在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经常能看到身穿汉服的唐翠萍以勺为笔,以糖为墨,在提、顿、放、收之间,糖画这一拥有500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驻足欣赏。因为姓“唐”,又会画“糖”,小孩子喜欢叫她“小糖姐姐”。
“学习糖画原本就是我的兴趣爱好,没想到它能够和志愿活动结合起来。最开始我连勺子都拿不稳,好在熟能生巧,又拜了一个技艺精湛的非遗糖画传承人为师,现在手艺总算是能够拿得出手了。”湘潭市雨湖区志愿者协会在窑湾雨湖红实践基地着力打造非遗志愿服务集市,“小糖姐姐”糖画摊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唐翠萍将非遗糖画和志愿服务有机结合,既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加入“雨湖红”志愿服务队。
现在,“小糖姐姐”已经由一个人变成一群人。“我以前一直觉得糖画离自己很远,没想到我也能够学会这门手艺。是‘小糖姐姐’邀请我参与这个活动的,在刚开始上手的时候我怎么也学不会,好几次想过放弃,是她不厌其烦地传授我糖画要领,鼓励我坚持下来,她是我的榜样,是正宗的“霸得蛮”湘妹子!糖画一方面能让游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能让协会把收入用于公益事业,这个事情很有意义。”另一位“小糖姐姐”李林烨表示。任何事业,仅靠一个人的力量终究走不长远,唐翠萍很早就明白了这一点,自己一定要发动身边的人一起行动,结合萤火之光,才能照亮公益之路。
将绿色送到城市居民身旁
“这里是湘江雨湖区小东门河段‘湘倪’打卡点,市民每天散步的时候都能看到这款雨湖河小青经典卡通形象。许多市民慕名而来争相在此打卡。”为弘扬湘潭治水文化,守护碧水蓝天,唐翠萍牵头在辖区征集雨湖河小青形象宣传卡通人物设计,成功推出3款经典国潮IP,并研发出延伸产品。头戴荷叶、身穿红马甲的小流水“生生”,活泼可爱的长发少女的“龙小青”,两袖飞扬的守护精灵“湘倪”,从名字到妆造,实现了治水文化、志愿精神和时下潮流的完美耦合。
“是朋友介绍我来参加保护湘江母亲河的活动的,现在,我基本上每周都会在江边清理河岸垃圾。这里的河小青活动类型丰富、有趣,非常符合我们青少年的喜好。”一名正在读初中的女孩子表示。为了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唐翠萍创造性地在净滩行动中加入流行元素,推出“雨湖情牵线,净滩爱相连”520情人节、“‘湘’遇非遗糖画,守护青 山绿 水”主题净滩活动等主要品牌活动。雨湖河小青的经验得到了人民网、新湖南、红网等媒体多次报道。
“我经常看到她带领一些志愿者来江岸边号召人们不要乱丢垃圾,真是个“耐得烦”的好女娃。”一位经常在万楼散步的爷爷一眼就认出了唐翠萍。自湘潭市河长制主题公园开园以来,唐翠萍成立雨湖区河小青行动中心宣讲团,在开展净滩活动的同时,向来往游客、河小青们讲述湘潭治水故事、湘江水环境变迁史、雨湖河小青的活动瞬间,更多市民因此加入护河队伍。
在湖南话里,“幺妹”指的是家里最小的妹妹;而对于唐翠萍而言,“幺妹”是市民群众给予她的最大肯定。“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幺妹”穿梭在雨湖区的大街小巷,敢想敢做、肯干能干已经成为那件红马甲最温情的品质。“其实,我原来也没想过将公益当成一份事业来做。但是,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他人的笑脸治愈了我,我从公益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一位资深前辈说得对:‘公益事业越做越想做,能让人获得生活的幸福感。’”说起这段话的时候,唐翠萍的语气充满了自豪。公益事业让一颗颗心相互贴近,在钢铁森林里开出一朵又一朵幸福之花。(通讯员 胡万军)
责任编辑:熊圆圆
2024-09-21 17:26:37
2024-09-11 18:20:21
2024-09-05 21:31:06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