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非遗瑰宝润乡土,匠心独运传家声
走进非遗殿堂,感受家乡之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不朽之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遗翼社会实践小分队的成员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心,在炎炎夏日里踏上了归乡的旅程,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探索之旅。
他们深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因此,每位成员都精心策划了各自的探索路线,力求深入了解家乡那些鲜为人知却又充满魅力的非遗项目。下面我们就以小分队成员的视角,一起感受一下来自各地的非遗文化。
《唐代煮茶十二式》
“第一式,陈经座隅,第二式,精行俭德……”我们跟随着小分队成员邹甜的脚步,来到了“唐代煮茶”非遗活动的现场。在国家二级茶艺师人怡老师的精心演绎下“唐代煮茶行茶十二式”仿佛一幅历史画卷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每一式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唐代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一生习茶致清,一世茶修导和”这样的茶艺活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也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和雅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和弘扬茶文化的行列中,让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山西扭秧歌》
“扇子舞起来,纽带飘起来”山西扭秧歌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每当节日或庆典来临,大大小小的广场上随处可见扭秧歌的人群。秧歌的表演形式很多样,既有大场的集体舞,也有小场的带有简单情节的歌舞或小戏。小分队成员程欣洁记录下了这些表演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发布,这也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与保护意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举措有助于让学生们了解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东方的狂欢节”,这是一个集文化、信仰、庆典于一体的盛大节日,它深刻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追求。小分队成员颜毅参与了这一古老而热烈的庆典活动,现场的气氛相当热烈,大家绕着一堆围成一圈跳着民族舞蹈享受着狂欢。火把节不仅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从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桑墟纸牌》
海赣沭灌地方有口皆碑“桑墟大姐会裱牌”,但随着现代化印刷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工裱牌技艺濒临消亡。小分队成员高瑞怀着期待与好奇的心情,拜访了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桑墟纸牌”传承人—杨正霞老师。她亲身体验了纸牌的制作过程,虽在初步尝试中即遇挑战,但这正如杨老师所言:“任何环节的任何细节,都可能影响最终成品的品质。”这也体现了传统手工艺对精湛技艺和极致追求的坚守。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往往被数字与屏幕的光芒所吸引,却容易忽略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静静流淌、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桑墟纸牌制作工艺传承非遗文化,这不仅是一次技艺的学习之旅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蓝印花布》
江苏省南通市被誉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蓝印花布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更是世代匠人心血的结晶,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小分队成员陈虹烨踏入了古色古香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在这里,她沉浸于蓝印花布深厚的历史长河之中,细细品味着每一幅布匹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与传承.随后,陈虹烨亲自踏入了制作工坊,全面学习并亲身体验了蓝印花布从设计、刻板、印染到后处理的每一个精细环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易逝的珍珠般脆弱与珍贵,一旦失传就很难再恢复,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文化的负责。
《高淳陶瓷》
小分队成员陈乐瑄探访了中国首个陶瓷企业博物馆——高淳陶瓷博物馆,这无疑是一次充满文化韵味与学习意义的深度旅行。她不仅领略了一件件精美的陶瓷艺术品,还亲身体验了陶瓷非遗制作工序的精湛与复杂。从挑选原材料、练泥、拉坯、印坯、刻花、上釉到最后的烧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与乐趣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陶瓷文化的厚重与珍贵陶瓷,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者,不仅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材料科学、工艺美学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而陶瓷的非遗制作工序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珍视、去传承、去发扬。
《邳州农民画》
邳县农民画是江苏省邳县的传统民俗绘画艺术,当地素有“农民画乡”的美誉。小分队成员沙悦和徐湘一同观赏了农民画,农民画以其特有的方式记录着乡村的历史变迁,传承着农耕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展现了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些画作不仅带我们了解乡村、认识农民、感受乡村,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愿更多的人能够走进邳县农民画的世界感受那份来自乡土的纯真与美好。
《苏扇》
苏扇,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制作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我们跟随着小分队成员石琳的脚步走进了苏州苏扇博物馆那扇通往历史与艺术的门扉。领略了“苏扇翩翩,蕴藏万千”的非凡魅力,绢宫扇轻盈细腻檀香扇香气袭人,折扇则将诗词书画融文学艺术于一体。苏扇之美不仅仅在于其外在的形制与装饰,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期待更多人能走进苏扇的世界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与风情。
《清江浦线编》
清江浦线编一种源于中国清乾隆时期的传统手工艺,它巧妙地将仿生学原理应用于线编技艺之中,通过模仿自然界中花卉、叶、茎的形态与色彩,创作出既具实用性又富含艺术美感的作品。小分队成员崔玉涛接触并学习了这项古老的传统手艺,仿佛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充满神奇与魅力的世界。 在这里,我们亲眼见证了手艺人的匠心独运与细致入微,每一步都需精心设计与时间投入,学习清江蒲线编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自然之美的颂歌。期待清江浦线编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能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南昌瓷板画》
南昌瓷板画,融中国画精髓与陶瓷工艺于一体,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小分队成员熊敏讷近日探访了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亲身体验并深刻领略了这一艺术形式所蕴含的独特韵味。熊敏讷在研究中心的参观过程中,被一幅幅精美的瓷板画深深吸引,她仔细观察着每一幅作品,从细腻的笔触到丰富的色彩,从巧妙的构图到独特的釉色变化,无不展现出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与深厚底蕴。我们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并欣赏到南昌瓷板画的独特魅力,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金湖打排斧》
小分队成员李家旭怀揣着对本土文化的敬仰与好奇,踏入了金湖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馆。在这文化的海洋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打排斧”这一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打排斧是修造木船时举行的一种生产劳动仪式,也是运河民俗生活中演化而来的艺术。木匠修造木船到最后一道工序时,在木船两边持斧一字排开以舞蹈般节奏击捻凿,发出悦耳的“咚咚”声。这种娱乐性和艺术性的文化表达了金湖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扬州玉雕》
小分队成员朱睿聪拜访了扬州的民间玉雕手艺人,并学习了“山子雕”和“练子活”这两项技艺。这些独具一格的技艺展示了扬州玉雕工艺技法的精湛和多样性。扬州玉雕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作品以中国古代文学、历史、神话为题材,每一件作品都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丝制工艺中的瑰宝,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被誉为“锦中之冠”。小分队成员卞可莹来到了南京云锦博物馆,一踏入博物馆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云锦展品便映入了眼帘。在探索过程中,她还了解到了云锦“通经断纬”的独特编织法,还有“挑花接本”这一精湛技艺的复杂与巧妙,然而,在赞叹云锦之美的同时,卞可莹也深刻感受到了云锦织造技艺所面临的传承与发展挑战。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努力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但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云锦,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希望南京云锦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传承与发展,不断创新与融合,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与活力。
《琉璃》
如果你要问全中国最美的琉璃在哪里,小分队成员刘炯蔚会告诉你,在她的家乡——山西介休。介休琉璃以其独特的釉料配方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了中国琉璃艺术的杰出代表。阳光下的介休仿佛被一层金色的纱幔轻轻覆盖,那些镶嵌着琉璃的古建筑在光线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介休琉璃”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成为了见证历史、承载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
整个暑期,遗翼社会实践小分队的成员们不仅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更在心灵上得到了洗礼。他们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关注。未来,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之名,为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遗翼社会实践小分队
文案:高瑞 邹甜 程欣洁
排版、图片:高瑞 邹甜 程欣洁
指导老师:汪永玲 谢旭波 侯佳鑫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8-19 09:59:52
2024-08-13 20:33:11
2024-08-08 18:05:34
2024-08-06 21:18:31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