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躬耕乡野,成果开遍仙游 ——仙游县“需求+”三下乡活动纪实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仙游县坚决秉持“实事实干”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深入学习“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基础上,于2023年首创“需求+”三下乡活动,实行由乡镇府牵头、乡村出题、高校答题的三位一体的链接模式,实现乡村帮扶需求与人才培养需求两端有效对接,搭建可持续发展的互助圈。
2024年仙游县“需求+”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于7月5日在郊尾镇人民政府正式开营,在为期15天的助村之行中,由148名大学生组成的17支实践队伍在踏实的步履中结出乡村硕果,在炎炎酷暑之下耕耘出乡村振兴之花。仙游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国庆表示“做好校地共建,不是一朝一夕立杆见影的事,它也需要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相伴的过程”,在7月20日于仙游县研究院举办的结营仪式中,各个实践小队动情地分享了他们与乡村“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相伴”的过程。
图一 2024年仙游县“需求+”三下乡开营仪式大合影
一、点点星火,燃起乡村繁荣之景
“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相伴”的步步飞跃需要青年与乡村的共同成长,而仙游县“需求+”三下乡的魅力正在于用极青年本领,满足乡村所需,让青年成为点点星火,燃起一片乡村繁荣之景。本次“需求+”活动以乡村文旅、乡村教育、乡村产业为三大重点突破领域,各个实践队从多形式多方面展开实践,硕果累累。
(1)一笔一镜一改,绘出乡村旅游好春光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旅游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大学生们用自己广阔的时代视野,站在潮流之上,为仙游县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紧跟文旅和影视结合热点,打造特色文化微短剧,济川话剧小队怀着对“话剧和乡村的双重热爱”,在凌晨四点用镜头捕捉曦光农耕,通过话剧拍摄与直播为济川带来累计9000+的点赞量,他们相信“微短剧《再遇济川》的杀青,将为济川村带来发展的绿树长青”。以脚步为尺的导游视频小队,日行千里,用真心与好句传播济川美景。
图二 济川话剧小队拍摄中
利用新媒体为乡村特色旅游赋能助力,同时乡村本身也要“换旧妆,改新颜”,打造宜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后溪村中“福农助村”实践队以笔为剑,通过绘制《小满》《中国梦》等主题墙绘艺术作品,劈开乡村绝美一幕。梅洋村小队以本土草编文化为切口,落地“梅羊羊”IP、特色民宿等设计打造。龙华镇的灯塔小队则秉持“废物利用、绿色发展”的理念实施田园爆改计划,通过红砖墙打卡板、路边栏杆亚麻挂布等创新设计,提升了乡村的旅游吸引力和文化氛围,收获大约1.4万的视频累计播放量,“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这片土地带来长鸣不息的光辉,中国所有乡村都踏上熠熠生辉的振兴坦途”,队员陈诗敏汗流满面,在说起爆改时却依旧活力满满。郊尾镇镇长余雄杰感慨地说在郊尾四支实践队里,感受到了“以艺术撬动文化,以艺术带动文旅”的活力所在。
图三 灯塔小队爆改田园
图四 后溪村墙绘小队与儿童共绘
(2)特色产业再赋能,支教培育花朵梦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了做好“土特产”文章,各个实践队身体力行,在“米”和“茶”中下功夫,真实真心地去感受“土特产”魅力,金沙村的实践小队以“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指引实践的五颗星辰,身体力行,用六小时开垦了一块约50平方米的荒地,切身体会薏米种植文化,“我们深知,只有全面发力,才能让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可能”,队长邹亚军最终带领团队完成多款薏米包装设计、人物IP、品牌标识,提升了金沙村薏米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五 金沙小队开垦荒地种植薏米
南兴村实践队围绕钟米“禾动力”进行包装设计及视频拍摄宣传,在探索乡村振兴“稻”路上不断前行,嘉穗农业实践队在高温高噪音的环境下,为公司特色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如何留住年轻人,如何带动真正的改变和经济的发展的思考与探索,体现他们的青年担当。“化落仙游逸,茶韵四方起”,伍狮村小队和金溪小队在茶产业中探索,以创新思维与数据分析为仙游茶叶的展提供更具特色,产业联结的乡村振兴思路与方向。
图六 南兴小队田园风光改造
高校教育不能只是纸上谈兵,更要做到将教育成果反馈给社会,实现成果落地转化,为社会带来更多福利。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生态兴农 青春有为”实践队以科技发展为航标,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依托学院已有的多个科研实践平台,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实践成果,用知识才干助力乡村振兴。开展2场镇村两级干部大培训和5场关于生态绿肥套种技术等培训,累计280余人参与,亲身走入田间地头指导了几十余位农户,深耕“三农”,理解践行大食物观,在乡村振兴中谱写青年乐章,为生态文明建设续写时代新篇章。
图七 生态兴农小队田间指导农户转型生态种植
在支教领域中,有结束时泪水闪闪的来自福建华南女子学院支教团队的何子鑫,“日后的某一天,我定会再回来”!她在回校的大巴上暗暗下定决心,短暂的实践让她与乡村支教结下了深厚感情。同队的林舒怡在与学生的欢声笑语中感悟到“虽然自己的力量很小,但总可以让温暖的花朵灿烂碇放”。乡村支教正如凌晨的微光,拥有照亮天空的无限希望与可能,“我们有着共同的热情和使命感,那就是通过教育改变社会”,郊尾后溪村支教团队的大学生们结合自身音乐专业本领,开展了莆田非遗梆鼓咚制作以及其教学等带有莆田本土特色的文化教育课程,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得到传承,在与58个孩子们的相处中,队员何旻佳深刻体会到了支教实践不仅仅是一次教学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的历程,他们将继续保持这份热情和爱心,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光明的未来。
图八、后溪支教小队开课
最终在15天内,17支队伍,148名大学生却在5个乡村中 产出共950平方米的45面墙绘、10款特色产品包装设计、4款产品IP形象设计、支教学生139人、开展4场关于绿肥套种技术等培训累计250余人参与、导游词宣传片20支、乡村宣传片4支、话剧及短剧11支、公司宣传片2支、公司宣传手册1份、企业文化墙3面、民宿样本间11间、田园打卡样本2个、乡村图集2个的丰富成果,体现了仙游县“需求+”三下乡的优越性与可持续性,为各个地区的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出先锋示范作用。
二、结营不结束 规划新征程
最后,仙游县“需求+”三下乡暑期实践于7月20日暂时落幕,乡村与高校青年皆满载而归,同时仙游县“需求+”三下乡活动也开始了更高更远的规划,结营仪式上,福建师范大学校团委书记周延峰提出了对仙游“需求+”三下乡的未来期待,希望能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校地共建,引领高校青年师生发挥所长、积极作为,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乡野阡陌之中有更多青年力行的身影,国家未来发展必有更为宏伟的图景。仪式结束后,仙游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国庆表示,下一步会更好地做好校地共建,精选乡村“需求端”和高校“供给侧”,用仙游县乡村振兴工作人员们的热情与诚意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学子上 山下乡,为仙游县的乡村振兴建设添砖加瓦,为高校学子搭建更加完善更加完备的了解乡村、融入乡村、参与乡村、建设乡村的成长平台。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支撑。本次“需求+”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践行人才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更是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加快仙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一系列文化、教育、产业振兴等多维度的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仙游县将不断创新方式,打造有成效、可复制、可推广的校地合作新典范,为广大青年学子搭建能够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发扬“脚踏实地,自找苦吃”精神,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展现青年担当的大舞台,鼓励更多优秀人才来到乡村、留在乡村、建设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实现高校赋能乡村共建共赢。
图九 2024年仙游县“需求+”三下乡大合影
作者:郑淑宏、黄佳鑫、蔡燕婷、林珊
摄影:邸磊磊、邓艳艳、陈强、彭灵
投稿单位:仙游县乡村振兴研究院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8-19 09:59:52
2024-08-13 20:33:11
2024-08-08 18:05:34
2024-08-06 21:18:31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