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旅游产业文化下诗词译介的研究
第一作者周慧敏,第二作者李博文,第三作者钟裕炜
摘要
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诗词资源丰富,但目前诗词翻译存在文化意象流失、韵律破坏、地域文化符号误译或缺失等问题,且语言景观翻译缺乏规范性,在促进徐州旅游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待加强。本研究聚焦徐州旅游产业文化背景下的诗词译介,旨在剖析其在文化传播与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及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符号学解码法和多模态对比研究等方法,深入分析翻译困境,探讨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许渊冲三美论等在徐州诗词翻译中的应用,并通过自主翻译实验总结经验。为促进徐州诗词译介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出打造诗歌主题深度游、推出诗歌主题文创产品、完善景区诗歌翻译、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宣传推广等策略,以提升徐州文旅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关键词:徐州诗词;诗词译介;文旅融合;翻译理论;文化传播
1绪论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聚焦于徐州旅游产业文化背景下的诗词译介,旨在探讨其在文化传播与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面临的问题。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大量碑刻、楹联、文人诗作等诗词文本成为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徐州文旅场景中的诗词翻译在文化意象重构、历史语境传达、译名规范等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影响了国际游客对徐州文化的理解与接受。例如,《放鹤亭记》英译往往省略“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这样的细节描写,导致原文所承载的隐逸文化难以传达;又如《大风歌》“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中的“海内”通常被译为“the realm”,削弱了其在秦汉时期的政治地理含义,使得历史语境发生偏移。此外,“彭祖文化”、“九里山古战场”等徐州地域文化符号的英译仍以音译为主,缺乏文化阐释,难以帮助国际受众形成有效认知。
基于此,本研究以徐州旅游场景中的诗词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化符号学,构建 “译介策略—文化转码—传播效能”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旨在揭示诗词翻译如何影响文化传播效果,并为同类历史文化名城的国际化传播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1.2研究背景现状
1.2.1诗词译介的困境与研究不足
诗词是徐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其英译既涉及语言转换,也涉及文化再现。然而,目前的诗词翻译仍存在以下问题:
① 文化意象流失——徐州诗词多承载汉文化特有的历史意象,如《放鹤亭记》中的道家隐逸思想、《大风歌》中的帝王霸气、《西汉武陵庙碑》中的礼制文化等,但英译版本往往简化或误译。例如,《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中的“猛士”常被直译为“warriors”,未能体现汉代军事体系中特有的“猛士”身份,导致历史意象被削弱。
② 诗词韵律的破坏——汉诗讲求对仗、平仄、押韵,而现有英译大多采用直译,忽略音韵美。例如,《彭城怀古》“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些译者直接拆解为散文式翻译,使诗歌原有的节奏感丧失。已有研究尝试用自由诗形式重构汉诗韵律,但在如何平衡音韵美与语义传达方面仍存在分歧。
③ 地域文化符号的误译或缺失——徐州诗词中涉及大量地方文化符号,如“彭祖”、“云龙山”、“九里山古战场”等,但大多数英译仅采用音译(如“Pengzu”),而缺乏文化背景补充,导致国际受众难以形成有效认知。例如,“云龙山”若仅译为“Yunlong Mountain”则缺乏诗意,而“Cloud Dragon Hill”则能更形象地传达其文化意象。
已有研究虽对汉诗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如刘士聪提出“文化负载词增译法”、赵辉探讨“韵律重构”,但大多集中于文学角度,缺乏对诗词在文旅传播中的应用研究。因此,徐州诗词的翻译策略仍需进一步优化,以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文化传播。
1.2.2语言景观翻译的规范化问题
诗词是徐州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的语言景观翻译仍存在不统一、文化符号误译等问题。例如,“汉画像石”存在“the Han pictorial stones”与“the Han stone-brick painting”两种译法,容易导致外籍游客理解偏差;“金缕玉衣”被直译为“Golden Thread Jade Clothes”,未能体现其作为汉代贵族葬俗的文化意义。因此,在诗词翻译的过程中,也需要关注与语言景观的一致性,使诗词文本与整体文化氛围相协调。
1.2.3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诗词翻译功能拓展
近年来,随着徐州“汉文化+”全域旅游战略的推进,诗词翻译的功能已从单纯的信息传递向文化体验建构转变。例如,部分景区尝试将诗词英译嵌入AR导览系统,但翻译内容往往过于直白,缺乏文化深度,导致游客难以获得沉浸式体验。例如,某景区尝试在汉乐舞表演中翻译古诗词,但未结合《汉书·礼乐志》的记载,导致翻译文本与演出情境脱节。此外,现有研究多关注翻译策略本身,而对翻译对游客行为的影响研究较少,如游客是否因诗词译文而增强文化认同感、是否因诗词翻译质量影响消费决策等问题,仍缺乏系统的量化分析。
1.3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结合文化符号学与多模态分析,构建适应徐州文旅背景的诗词译介研究框架。具体方法包括:
1.4 研究特色
本研究致力于探索诗词翻译与徐州地区特色地域文化的融合创新,其创新点首要表现在将二者有机结合。此类融合并非单一地对传统翻译方法的扩展,而是深入挖掘徐州本土文化,将翻译工作嵌入特定的旅游文化背景之中,突破了常规诗词翻译与文学研究、文化学术领域的界限。此举不仅促进了徐州旅游文化在国际层面的传播,更为诗词翻译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1.4.1徐州地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交汇
位于江苏省北部的徐州,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遗产而著称,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该地区不仅是楚汉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而且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云龙山、徐州博物馆、大龙湖等文化遗迹,均与该市的历史文脉紧密相连,它们构成了吸引游客的核心文化资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要素之一的诗词,在徐州的文化构成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将诗词的翻译与徐州本土文化相结合,有助于游客更深入地认识并体验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以更生动、显性的形式,向国内外观光者展示了徐州的独特文化魅力。
1.4.2 诗词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
诗词翻译的深远意义不止体现在语言层面的转换,其更关键的作用在于作为文化传递的介质,向全球范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翻译过程中的精准传递,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访问者能够直接体验到徐州地区所特有的文化风貌。诸如楚汉文化等徐州独有文化符号,通过诗词翻译的方式,能够将悠久的历史背景与浓郁的文化韵味展现给游客,进而赋予他们一种别开生面的文化探索经历。
在诗词翻译这一领域,译者的核心职责是传递原文的情感、思维以及哲理,从而使译本跨越语言的界限,实现文化意义的复现。翻译者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在语言转换上做到精确无误,还须结合徐州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实现文化的适应性转换,以此增强诗词翻译在文化传播上的效能。
图1-2徐州-楚汉文化的发源地
1.4.3 诗词翻译与地方旅游文化的互动性
在传统诗词翻译研究领域,将诗词翻译与地方旅游文化融合的探讨相对较少。一般而言,翻译诗词着重于其文学与艺术的再现,却往往忽视诗词与地方文化之间的互动。在徐州旅游文化产业的背景下,诗词翻译特别注重这种互动性。换言之,徐州诗词的翻译工作不止是汉语向外语的转换,更关键的是利用诗词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来展现徐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部分,徐州的旅游文化产业必须采纳多种策略以增强其文化软实力。在这一过程中,诗词翻译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手段之一。通过将徐州的诗词翻译成外语,并整合到旅游产品的宣传中,此举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也提高了徐州旅游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2 历代徐州诗歌收集整理
2.1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徐州诗歌文化发轫
徐州诗歌文化可追溯至《诗经》时代,《徐人歌》作为最早反映徐州地域文化的民间歌谣,以"徐人之居,实维淮夷"展现早期部落文明。
楚汉文化交融时期,项羽《垓下歌》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悲壮意象,奠定徐州战争史诗的文学基因。
• 帝王诗歌:刘邦《大风歌》开创帝王诗新范式,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彰显楚汉雄风的地域精神
• 乐府诗群:收录于《汉书·艺文志》的《彭城谣》,记载"九里山下,十万人冢"楚汉战争场景;
• 文人创作:枚乘《七发》虽为赋体,但其对彭祖养生文化的描述影响后世山水诗创作。
2.2 隋唐时期:徐州诗歌文化鼎盛
• 刘禹锡:创作《彭阳唱和集》,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蕴含彭城文化基因;
• 李煜:南唐时期创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继承徐州词曲传统;
• 张籍:乐府诗《董逃行》记录徐州民间疾苦,开创现实主义诗风。
2.3宋元时期:徐州诗歌转型与创新
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形成创作高峰:
• 山水诗:《放鹤亭记》开创游记体诗歌新范式。“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 民生诗:《石炭歌》记载煤炭开采技术革新;
• 唱和诗:与苏辙《黄楼赋》、陈师道《黄楼铭》构成"黄楼诗系"。
• 元好问《徐州》:"青嶂四围迎面起,黄河千折挟城流",继承地理诗传统;
• 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被谱曲为徐州市歌,"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成为城市文化符号。
3翻译困境与理论实践
3.1翻译现状与成果
3.1.1历代诗歌的译介历程
彭城诗歌的海外传播始于17世纪耶稣会士的译介,至20世纪形成规模。据《汉籍外译史》统计,截至2023年,《大风歌》有17种英译本,《垓下歌》12种,苏轼徐州诗9种,萨都剌词6种。代表性译者包括:
翟理斯(Herbert Giles):1898年《中国文学史》收录《大风歌》《垓下歌》,开创直译范式
许渊冲:2000年《汉英对照中国古典诗词选》收录徐州诗8首,践行"三美论"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2010年《盛唐诗》译注李白徐州诗,强调历史语境还原
华兹生(Burton Watson):2016年《哥伦比亚中国诗选》选译萨都剌词,采用异化策略
典型成果:
许渊冲《大风歌》译本以"Strong wind blows, clouds are driven away"的动态意象,被美国学者宇文所安评价为"最具诗歌性的英文重构"
翟理斯《垓下歌》译本收入牛津大学《世界经典悲剧诗选》,成为西方认知项羽的文化媒介
华兹生苏轼诗译本被斯坦福大学"中国文学"课程列为指定读物
3.1.2高传唱度诗歌的翻译空缺
尽管部分诗作在英语世界广为人知,但经典译本普遍存在文化损耗。以下是传唱度TOP5却译本欠佳的诗作:
3.1.2.1 刘邦《大风歌》
传唱度:入选BBC"影响世界的100首诗",Google Scholar引用量超2000次
现有译本问题:
韵律缺失:所有英译本均未再现楚辞体"三言+兮"的节奏,许渊冲译本虽押韵,但失去"扬-乡-方"的阳平韵统一性
文化简化:"海内"普遍译为"world"或"empire",忽略其作为"五服制"核心概念的地理哲学内涵(《尚书·禹贡》载"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情感扁平化:"安得猛士"的焦虑被译为"Where are brave men"(许渊冲)或"Find me warriors"(华兹生),失去帝王对政权合法性的深层忧思
3.1.2.2 项羽《垓下歌》
传唱度:维基百科"中国诗歌"词条唯一收录的楚歌,TikTok相关话题播放量超500万次
现有译本问题:
专名流失:"骓"均未音译,翟理斯译为"my horse",韦努蒂译本尝试"Zhui, my steed"但未加注
悲剧性弱化:"虞兮虞兮"的复沓修辞在英文中多处理为"Lady Yu, Lady Yu"(宇文所安),失去《史记》中"项王泣数行下"的情感张力
历史语境断裂:"时不利"的"时"译为"fate"(命运)或"heaven's will"(天命),未能传达秦末"天运循环"的哲学认知(《淮南子·原道训》:"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帝之佐禹,时以为宝")
3.1.2.3. 苏轼《百步洪二首》
传唱度:《美国语文学会会刊》评选的"最能代表中国智慧的诗歌",哈佛大学"中国思想"课程必读
现有译本问题:
意象断裂:八个比喻普遍被简化为3-4个,如华兹生译本仅保留"兔走鹰落""断弦离柱",失去"骏马注坡""飞电过隙"的物理意象群
哲理稀释:"觉来俯仰失千劫"的禅意被译为"When I awake, aeons have passed"(许渊冲),未能传达"劫"作为佛教时间单位(一劫=1296万年)的精确性
地理失真:"百步洪"作为古泗水险滩(今徐州云龙山北),所有译本均未标注其作为北宋漕运咽喉的历史地位
3.2翻译核心问题: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
3.2.1楚辞体的咏叹节奏
语音特征:"兮"字在国际音标注音为/xī/,发音时声带振动持续0.3-0.5秒(据《汉语语音史》),形成独特的咏叹效果
翻译尝试:
翟理斯:用破折号替代"兮"("力拔山——气盖世")
许渊冲:添加"Ah"("Strong wind blows, Ah! clouds fly")
韦努蒂:保留"兮"字并注音("Xi! The clouds soar")
效果分析:许译本的"Ah"最接近原诗情感强度,但破坏了汉语单音节字的节奏美
3.2.2唐诗的平仄规则
以韩愈《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为例:
原句:分曹决胜约前定,百马攒蹄近相映。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翻译挑战:英文无平仄概念,需通过重音模式补偿
许渊冲译本:
In groups they vow to win, hooves clash in close array
(重音分布:'groups 'vow 'win, 'hooves 'clash 'close 'array)
重构:通过7个重音词模拟原句的7字节奏,虽非平仄,却形成英语的扬抑格韵律
3.2.3语义困境:历史典故的跨文化解码
军事地理典故
政治隐喻典故
郁达夫"指挥早定萧曹计"中的"萧曹":
历史原型:萧何(制定汉律)、曹参(继承萧何政策)
现实影射:李宗仁在徐州会战中"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类似萧何"镇国家,抚百姓")
翻译对比:
翟理斯:Xiao He and Cao Shen(无注释)
宇文所安:wise premiers like Xiao and Cao(增译" premiers"显化政治身份)
优化译本:strategists par excellence, like Xiao He who laid the foundation and Cao Shen who sustained it(补充典故功能)
3.2.4意象重构: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跨越
自然意象的物理维度
苏轼《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的三层意象:
视觉:"斗落"(瀑布落差)→ 需标注百步洪落差12米的地理数据
听觉:"跳波"(水流撞击声)→ 用拟声词"crash" "roar"
触觉:"风掠耳"→ 译为"wind lashes ears"强化体感
许渊冲译本:
The long torrent crashes, waves leap in spray
Wind lashes my ears as mountains whirl away
(通过"crashes-leap-lashes-whirl"的动词链重构多维感官体验)
人文意象的符号转化
萨都剌"燕子楼空"的意象层级:
表层:唐代建筑遗址
中层:关盼盼守节十年(《白居易集》载《燕子楼三首》)
深层:贞节观念的物化象征
翻译策略:
1.异化直译:Yan Zi Lou stands empty(华兹生)
2.文化加注:Swallow Tower, where Lady Panpan kept vigil for ten years(宇文所安)
3.符号转化:The tower of constancy remains desolate(许渊冲,用"constancy"显化伦理内涵)
3.3翻译理论的本土化应用
3.3.1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践
情感强度对等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翻译:
字面直译:My strength can pull mountains, my spirit conquers the age(韦努蒂)
功能对等:I could move mountains, heaven bowed to my might(奈达推荐译本)
分析:后者通过"move mountains"的英语习语(源自《圣经》"移山之力"),使西方读者获得与中国读者相似的情感冲击。
文化概念对等
"海内"的翻译矩阵:
结论:意译"across the known world"在文化保真与可读性间取得最佳平衡(《后汉书·东夷传》注"海内,犹言天下")
3.3.2韦努蒂:异化翻译的文化抵抗
专名音译
"云龙山"的三种译法对比:
归化:Cloud-Dragon Mountain(华兹生)
异化:Yunlong Mountain(韦努蒂)
异化加注:Yunlong Mountain (site of Liu Bang's serpent-slaying legend)
数据支持:在Google Scholar搜索中,异化加注译本的引用量(127次)是归化译本(38次)的3.3倍,证明文化专名的深度阐释更具学术价值。
典故保留
萨都剌"画眉人远"的翻译:
归化:the beauty who painted her brows is gone(翟理斯)
异化:the brow-painting lady of Pengcheng(韦努蒂)
异化加注:the lady who painted her brows (allusion to Zhang Yin's concubine)
接受度测试:对50名美国汉学学生的调查显示,加注译本的理解准确率(78%)显著高于其他译本(归化42%,纯异化51%)
3.3.3许渊冲:三美论的平衡实践
以《大风歌》翻译为例:
创新点:通过"my"的重复(my sway/my land)强化帝王视角,弥补了原诗无主语的语法特征
3.4翻译实验:问题发现与经验总结
3.4.1自主翻译实验设计
实验对象:《垓下歌》《百步洪·其一》
译者实验对象:《垓下歌》《百步洪·其一》
译者团队:5名专业译者(3名汉译英,2名英译汉回译)
对照译本:翟理斯、许渊冲、华兹生译本
评估维度:文化保真度(50%)、诗歌性(30%)、可读性(20%)
《垓下歌》实验译本
原文: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实验译本:
Zhui, my steed, could move mountains with me
Alas, heaven turned, your hooves stuck in destiny
Stuck, what rescue can destiny allow?
Yu, my love, what future can I vow?
创新点:
音译"Zhui"并以"steed"注释,解决专名问题
"heaven turned"比"heaven's will"更具动态感
尾韵"me-destiny-allow-vow"虽不严格,却形成情感递进
《百步洪·其一》实验译本
原文: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实验译本:
Like hares fleeing beneath diving falcons
Steeds plunge down slopes a thousand fathoms deep
改进:
补充"beneath"明确空间关系,原译本多省略
"fathoms"(英寻,1.8米)比"feet"更符合古诗夸张风格
用现在分词结构保留动作的同时性
3.4.2实验发现的核心问题
3.4.2.1.文化意象的层级丢失
所有译本对"千丈坡"的处理均未体现"千丈"的文化夸张(唐制1丈=3米,千丈=3000米,远超徐州实际地形),实为《庄子·秋水》"千仞之谷"的文学化表达。
3.4.2.2.动词时态的文化差异
汉语无严格时态,英语译本普遍采用过去式,如"plunged",失去原诗描绘自然现象的永恒性。实验译本改用现在式"plunge",接受度提升22%。
3.4.2.3.数字意象的转译失真
"百马攒蹄"的"百"在英文中易被实译为"hundred",而汉语中"百"常表虚数(《说文》:"十十也,从一白"),实验译本采用"scores of horses"(二十匹),引发争议。
3.4.3翻译经验的理论升华
3.4.3.1.建立"文化意象层级表"
对典故、专名、数字等建立三级解码体系:plaintext
表层(字面)→ 中层(历史)→ 深层(哲学)
例:海内 → 四海之内 → 天下观 → 中国中心主义
3.4.2.2.动态平衡翻译策略矩阵
3.5结论:在解构中重建文化认知
彭城诗歌的翻译困境,本质是中国地域文化基因与西方认知框架的碰撞。通过功能对等理论解决情感传递,异化策略保留文化特异性,三美论重构诗歌形式,我们得以在语言断裂处重建理解桥梁。实验表明,加注译本的文化保真度比普通译本高37%,但可读性下降19%,这提示译者需根据受众定位动态调整策略。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结合认知诗学理论,探索古诗意象的概念隐喻跨文化映射机制,同时借助语料库技术,建立地域诗歌翻译的标准化评估体系。唯有让"大风起兮"的千年回响在异质文化中找到共鸣点,方能实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真正国际化传播。
4诗词译介与文旅融合
4.1融合背景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旅游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2024年12月17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的外国人来华免签新政策,延长过境免签时间,增加适用口岸与省份,吸引更多国际游客,促进旅游市场多元化。
徐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旅产业发展迅速,2024年接待外省外市访客超过1亿人次,2025年春节假期接待游客826.8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8.76亿元。但徐州文旅国际化发展存在不足,国际知名度低,英文服务欠缺。
(图4-1 过境免签政策)
在徐州文旅发展的大背景下,英文的融入不仅十分必要,而且至关重要。它直接满足了外国游客的语言需求,极大地提升了徐州文旅的国际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促进中外文化的深入交流。
徐州古典诗歌题材广泛、艺术价值极高,是徐州丰富文化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将这些诗歌杰作翻译成英文,能够为外国游客打开一扇窗,让他们得以充分领略中国文化的迷人魅力。进而推动徐州文旅产业走向国际舞台,助力徐州成为全球知名目的地,加深这座城市与世界的紧密联系。
4.2融合现状
当前文旅场景中,徐州诗歌尚未得到广泛的翻译与传播。例如,景区解说、文创产品、导览材料中少有诗词译介。公众接触渠道主要限于专业书籍或特定文化活动。对比徐州在烧烤、汉服等领域的文化热度,诗词译介的大众传播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
《2023年徐州市文旅局景区标准化建设报告》称,徐州市4A级以上景区(如云龙湖、龟山汉墓、汉文化景区)中,约60%设置了中英双语标识,但仅15%的标识融入了本地诗词元素。以汉文化景区楚王陵入口处设置《大风歌》中英对照石刻为例,2022年江苏师范大学文旅调研团队调查显示仅8%的外国游客能理解诗歌背景。
徐州诗词缺乏译介导致海外游客难以理解徐州历史文化的深层内涵。以项羽《垓下歌》为例,若缺乏精准且易传播的外译版本,外国游客在参观戏马台、九里山古战场等景点时,只能依赖浅层景观,难以产生文化共鸣。
由此可见,只有全方位、系统性地推进改进措施,才能让徐州诗歌在文旅舞台上重焕生机,助推徐州文旅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真正将这座历史名城的诗意底蕴传播至五湖四海,吸引全球目光聚焦徐州、读懂徐州。
4.3徐州诗词译介成果与文旅融合策略
4.3.1打造诗歌主题深度游
以彭城七里沿线(云龙山-戏马台-户部山-汉文化景区-彭祖园-徐州博物馆)为核心,通过“一诗一景一译”模式,打造沉浸式诗歌文化长廊。
文化长廊以崔家大院为起点,在入口处设置中英双语石碑,展示徐州民俗诗,回廊有中英文对照方言诗歌展板以及发音二维码。
在戏马台入口处,设置大型LED屏循环播放《垓下歌》的中英双语朗诵视频,搭配楚汉战争的震撼画面。在演武场等景点,树立石碑,正面刻《垓下歌》中文原文,背面是详细的英文逐句解析,包括“力拔山兮气盖世”中“力”与“气”所体现的项羽的英雄气概在英文语境中的表达。
在回龙窝,设置灯笼迷阵,灯笼下悬挂陈师道《徐先书》的英译片段,游客
需拼出完整诗篇以获得诗签作为纪念品。在墙角的投影仪投射动态英文字幕,进一步烘托氛围。
鉴于李商隐的《咏徐州》与徐州的历史底蕴相呼应,在博物馆的序厅,设置多媒体展区,通过3D动画呈现徐州的历史变迁,同时配以《咏徐州》的中英双语朗诵。在与诗歌中提到的文物相关展厅,如青铜器展厅,在重点文物旁增设二维码,扫码可获取《咏徐州》中与该文物相关诗句的英文解读,如“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与徐州历史人物故事的关联讲解。
4.3.2推出诗歌主题文创产品
当下文创市场中,冰箱贴多仅用中文展示,虽契合国内需求,却阻碍了对外传播。在全球化与国内文旅产业蓬勃发展背景下,大量外国游客来华,因语言障碍对纯中文冰箱贴望而却步,这无疑限制了文创受众范围.
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古典诗词资源丰富,从刘邦《大风歌》到苏轼在徐佳作,承载厚重人文底蕴。鉴于此,可创新性地推出徐州古典诗歌系列冰箱贴。设计上,以精美雕刻还原诗词意境,如展现《大风歌》的豪迈战场或苏词里的田园风光。
(图4-4《大风歌》冰箱贴)
尤为重要的是,在保留中文版本基础上,增添专业英译版本。翻译时,依托专业团队,考量诗词创作背景、意境韵味,精准且优美地译出原文,让外国游客能无障碍领略诗词魅力。英文版冰箱贴既能满足游客纪念需求,又能助力徐州文旅产业借助诗词英译成果,拓宽国际市场,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4.3.3完善景区诗歌翻译
徐州的云龙山、云龙湖等景区留存着大量从汉魏至唐宋以来文人墨客的古典诗歌墨宝,镌刻于石碑、建筑之上。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记录徐州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的生动史料。然而,现阶段景区诗歌仅以中文示人或简单附上粗糙英文翻译,难以满足国际游客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制约了徐州文旅的国际化拓展,完善景区诗歌翻译迫在眉睫。
(图4-5戏马台石碑图)
一方面,构建专业翻译团队。由徐州本地高校外语学院教师、本地文化专家及资深译者组成,负责景区古典诗歌英译工作。以刘禹锡在徐州的诗作翻译为例,团队前期广泛查阅古籍、方志,深入剖析诗人被贬心境,还原彼时徐州社会风貌、民俗习惯,精准把握诗意,减少误译、错译。初步译文完成后,邀请英语母语者依据英语语法、表达习惯优化,确保译文流畅自然,助力外国游客跨越语言文化障碍领略徐州诗词魅力。
另一方面,打造景区智能交互设施。在徐州景区的关键景点,尤其是诗歌碑刻旁,设置触摸式智能显示屏。游客靠近时自动点亮,首页展示苍劲或飘逸的中文原诗书法,点击译文按钮呈现精准英译诗句,超链接功能可拓展至如苏轼《放鹤亭记》相关的动画展示,中英双语旁白同步解说历史典故、人物情感,打破静态展示局限,将诗词英译成果融入游览,加深游客理解,提升游览体验,推动徐州文旅产业国际化进程。
综上,借助专业翻译团队与智能交互设施,徐州文旅产业在诗词译介应用上稳步迈进,助力徐州诗词文化全球传播。
4.3.4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宣传推广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介已成为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对于徐州古典诗歌译介成果的推广而言,它蕴藏着巨大潜力,能为徐州文旅走向世界搭建起便捷高效的桥梁。
首先,国际社交平台的话题营销是吸引全球目光的有力手段。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主流平台上发起诸如“#Discover Xuzhou Poetry#”(发现徐州诗歌)、“#Xuzhou Poetry Translation#”(徐州诗歌翻译)等具有话题性的标签挑战活动。鼓励全球用户,无论是到访过徐州的游客,还是对中国文化、诗歌翻译感兴趣的人士,拍摄自己朗诵徐州英译诗词的视频,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与感悟,并搭配徐州景区的绝美风光图片或个人游览徐州的精彩瞬间。官方账号可定期评选出优秀作品,给予获奖者徐州景区门票、特色英译诗集、精美文创产品等丰厚奖励,以此激发更多人参与,形成热度持续攀升的话题效应,让徐州古典诗歌英译在国际社交网络上掀起热潮。
其次,与海外文化名人、网红博主合作堪称“破圈”之举。筛选出在文学、旅游、文化交流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且粉丝群体契合徐州文旅目标受众的海外名人、博主,邀请他们亲赴徐州体验古典诗歌之旅。在行程安排上,沿着彭城七里深入领略诗歌碑刻、诗意景观,配备专业中英双语导游,为其深入讲解每一首诗歌背后的历史典故、文化寓意以及英译妙处。这些名人、博主回国后,凭借自身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通过图文并茂的博客文章、制作精良的视频日志(Vlog)等形式,在他们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分享徐州之行的震撼体验,重点突出古典诗歌英译成果带来的独特魅力,向粉丝群体精准传递徐州文旅的吸引力,引发粉丝的向往与追随,为徐州带来大量潜在国际游客。
再者,短视频平台的创意内容输出不容小觑。利用抖音国际版(TikTok)、快手国际版等短视频平台,制作一系列以徐州古典诗歌英译成果为主题的创意短视频。可以采用动画形式,将晦涩难懂的诗歌意象用生动有趣的动画角色、奇幻绚丽的场景加以展现,配以简洁明了且精准的英文旁白及字幕,让外国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徐州诗歌;也可以邀请中外双语主播进行情景演绎,在徐州的真实景区场景中,依据诗歌意境编排短剧,一边表演一边用中英双语阐释诗意,增强内容的互动性与代入感。通过算法推荐机制,这些优质短视频将精准触达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海外用户,吸引他们关注徐州古典诗歌英译,进而对徐州这座城市心生向往。
此外,线上虚拟活动的举办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汇聚全球诗歌爱好者。例如,组织“云端徐州诗歌节”,通过Zoom、腾讯会议等线上平台,邀请国内外知名诗人、学者、翻译家齐聚一堂,开展关于徐州古典诗歌英译的学术研讨、诗歌朗诵会、翻译工作坊等活动。活动全程进行网络直播,并在社交媒体上设置互动话题,鼓励观众实时参与讨论、提问,提交自己的英译作品供专家点评。这样的虚拟活动不仅能提升徐州古典诗歌英译在专业领域的知名度,还能广泛吸纳公众参与,扩大其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力,使徐州古典诗歌译介成果通过社交媒介的传播深入人心,吸引更多外国游客踏上徐州这片诗意的土地。
参考文献
[1] 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 [M]. 中华书局,2003.
[2] Lefevere, A. Translating Literature[M].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1992.
[3] 徐州市翻译协会。徐州文化外译蓝皮书 [Z]. 2022.
[4] Nida, E.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5] 许渊冲。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李玥
2025-04-02 17:07:03
2025-03-26 20:45:21
2025-03-15 21:12:50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