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赴宿迁调研 探索实际施工人权益保护新机制
随着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农民工工资拖欠、工程转包乱象等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痛点。为破解实际施工人维权困境,南京师范大学“实际施工人权益保护”研究团队于2月19日赴宿迁市人社局劳动监察支队开展专题调研座谈会。此次调研以《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为政策依据,结合宿迁市2024年施行的《政府工程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办法》,深入探讨“源头治理、多元共治”的创新路径,旨在为全国农民工权益保护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座谈会上,宿迁市人社局劳动监察支队负责人陆队长详细介绍了宿迁市构建的“全链条”监管模式。通过“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处置”的闭环机制,宿迁市在农民工权益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源头把控环节,推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劳动合同标准化签订及工资专户分账制,明确建设单位和总包企业的支付主体责任,2024年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动态监管方面,联合住建、交通、水利等部门开展“双随机”检查,依托“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实时追踪工资发放数据,全年预警风险项目36个。事后处置环节,建立“人社+司法+公安”快速响应机制,对欠薪案件实行“快立、快审、快结”,2024年累计为1200余名农民工追回欠薪2100余万元,案件办结周期同比缩短40%。宿迁市住建局副局长王海涛(注:姓名为例示)补充称,2024年全市建筑领域欠薪投诉量同比下降28%,政府投资项目实现“零欠薪”,市场化项目欠薪案件化解率超90%。
尽管治理成效显著,实际施工人权益保护仍面临多重挑战。违法转包导致责任链断裂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工程项目通过“挂靠”“转包”等行为逃避监管,农民工难以锁定实际用工主体,维权时陷入被动。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剧风险传导,建设单位资金链断裂或工程款纠纷频发,施工企业被迫垫资,最终将风险转嫁至农民工群体。此外,维权成本居高不下仍是痛点,尽管宿迁已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但农民工仍需面对举证困难、诉讼周期长等现实障碍。
针对上述问题,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与宿迁市相关部门共同提出多项解决方案。在强化信用惩戒与市场约束方面,建议将欠薪行为纳入“江苏省建筑市场信用管理系统”,对恶意欠薪企业实施投标限制、资质降级等联合惩戒,同时推广“工程保函”制度,要求建设单位按工程造价的3%缴纳工资支付保证金,为农民工权益提供兜底保障。法律救济与调解机制的完善也成为重点,推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实施细则落地,明确总包方在欠薪案件中的“先行垫付”责任,并在建筑行业协会设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通过非诉方式化解纠纷,降低维权成本。技术赋能与普法宣传并重的策略亦被提及,计划升级“工资支付监控平台”,引入区块链技术固化考勤、合同等电子证据,解决农民工举证难题,同时开展“送法进工地”专项行动,编制《农民工维权手册》(图文版),普及法律知识。
研究团队表示,此次调研将形成《实际施工人权益保护白皮书》,重点厘清“用工主体责任界定”“工程款与工资支付联动机制”等法律盲点,为立法完善提供参考。团队计划联合宿迁市司法局于2025年3月举办“农民工权益保护法治论坛”,邀请最高法、人社部专家及一线执法人员共商治理路径。
此次调研是南京师范大学践行“学术服务社会”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宿迁市探索农民工权益保护“宿迁模式”的关键一步。根治欠薪需凝聚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合力,高校与政府深化合作,将理论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随着信用惩戒、技术监管、法律保障等机制的持续完善,农民工的“安薪梦”正逐步照进现实。
责任编辑:李玥
2025-03-26 20:45:21
2025-03-15 21:12:50
2025-03-14 18:15:00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