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点亮“牧光小镇”:大学生志愿者助力高青县打造乡村振兴绿色引擎
--数字农业与清洁能源融合,看淄博乡村如何书写“双碳”答卷?看志愿服务如何为“光伏+黑牛”注入活力?


在淄博市高青县唐坊镇的广袤田野上,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下却不是闲置的土地——成群的黑牛悠然啃食牧草,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着土壤湿度和光照强度。这一“牧光互补”的生动场景,正是唐坊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创新实践。近日,山东财经大学“萤火筑光”项目团队志愿者随当地常务副镇长孙学波探访纽澜地(黑牛)数字农业展示中心,见证“光伏+畜牧+数字化”三产融合如何重塑乡村经济生态链。
(一) “阳光牧场”背后的技术革命
“我们通过抬高光伏支架、拉大板间距,既保障发电效率,又为牧草生长和黑牛养殖腾出空间。”唐坊镇常务副镇长孙学波介绍道。华能高青唐坊牧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项目一期规划容量100兆瓦,总投资4.2亿元,占地面积1500亩,建成数字化标准牛棚196座、220kV升压站以及11.3公里送输线路。项目全部投产后,将成为淄博市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的样板工程和“光伏+”的标杆示范项目,具有较强的复制推广意义。
此项目实现了牧光高度融合发展。项目充分利用牛棚顶部闲置空间,光伏组件作为牛棚顶部材料,既能使光伏组件排布紧密,增加发电容量占比,又不影响牛的养殖空间,能够真正实现“上能发电、下能养殖”的高度融合,在用地紧张的形势下,实现了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牧光互补”模式既具有无污染零排放的发电能力,又不额外占用土地,可实现土地立体化增值利用,同时还间接促成了养殖棚舍向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实现光伏发展和牧业生产双赢。项目一期投入使用后,可实现高青黑牛及能繁母牛存栏量达到5万头规模,同时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1.1亿度,实现销售收入4千万元,年利税1200万元。
数字技术的加持更让效益倍增。在展示中心大屏上,每头黑牛的耳标编号、运动轨迹、健康数据实时更新,光伏发电效率、土壤碳汇量等指标一目了然。“通过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牛肉从牧场到餐桌的全生命周期。”项目技术负责人表示,这种透明化管理让产品溢价提升15%。

图 2常务副镇长孙学波介绍纽澜地数字化中心控制

图 3常务副镇长孙学波介绍纽澜地运输
(二)绿色经济惠及民生




项目的落地不仅带来生态效益,更切实鼓起了农民腰包。村民不仅有土地流转租金的收入,而且有在牧场务工的收入,还有村集体分红。华能集团支付近亿元棚顶租金给合作企业,并帮助合作企业建设牛棚棚顶,极大降低了合作企业的土地租金和建设成本,为纽澜地集团构建“企业+合作社+养殖户”订单式 免费入园养殖合作模式奠定了基础。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入园免费养殖,不仅解决了合作社养殖场地的问题,还能在养殖用工解决村民就业、青储饲料变现利用等方面有效增加周边群众收入,黑牛养殖合作社每年拿出5%利润分红给村集体,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近20万元,真正创新探索出了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三) 环境改善效益可观
项目一期工程并网发电后,年可节约标煤3.5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29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785.9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357吨。环境效益显著,有利于打造形成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持续推进全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同时这也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山东省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
(四) 青年志愿力量注入乡村振兴
在调研过程中,山东财经大学”萤火筑光”项目团队志愿者参与了光伏电站设备巡检,记录发电数据、检查组件清洁度及线路安全,协助处理简单故障(如组件遮挡清理、逆变器运行监测),保障电站高效运行。

图 6山东财经大学”萤火筑光”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进行组件遮挡清理
针对参与光伏项目的村民,设计涵盖收入变化、就业机会、生活便利性等维度的问卷,结合入户访谈,收集村民对项目收益分配、政策透明度的真实反馈。
“牧光互补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唐坊镇常务副镇长表示,加强数字农业与清洁能源融合,让淄博乡村书写“双碳”答卷,增加民生福祉,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柯鹏
2025-03-15 21:12:50
2025-03-14 18:15:00
2025-03-13 19:11:31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