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构为骨 匠心为魂 ——见微知著,探索大原古建技艺背后的坚守与创新
背景介绍——木头上绽放的璀璨花朵

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大原古建)是宁夏固原地区出色的民间传统建筑文化,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营造技艺,被称为“木头上绽放的璀璨花朵”。
固原传统建筑是采用土、木、砖、瓦、草为主要材料结合北方传统匠作做法的民间营造技艺,是研究六盘山地区民间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该技艺同属于晋派建筑,其结构稳重、大气、严谨、质朴,以木构为骨、砖石为体、结瓦为盖、油饰彩绘为衣,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精工细作,是西北地区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建筑特征是在西夏游牧文化的基础上其吸收融合中原文化、关陇文化,形成独特的六盘山区建筑特色,同时蕴含了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内涵,是黄河文化的生动展现。
2021年5月,“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今年2月,马振仁被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7月6日上午,“瀚海西征”实践小队来到原州区东岳山脚下的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大原古建)传承保护基地(工坊)。跟随非遗传承人马振仁老先生的脚步,队员们开启了对大原古建的探索之旅。
团队成员:
屈圳凯 | 2023级 能源与环境学院
刘韵铎 | 2023级 能源与环境学院
刘丰恺 | 2023级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宇轩 | 2022级 能源与环境学院
实践历程
一走进大原古建非遗工坊,我们便被琳琅满目的古建筑模型和工艺品所吸引——放眼望去,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游廊厢房……各式各样仿古建筑模型结构精巧,精妙绝伦。
其中最为壮观的是一座大型微缩建筑群——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模型。这座建筑群是按照实际建筑等比例仿制而成,制作得极为精细逼真。“我们当时做的3D模型足足有50个G,建模完了之后把每一个部件拆分成AI矢量图形,然后把AR图形转化成咱们雕刻用的文件,进行机器雕刻,最后进行手工细加工并组装而成。你们别看这配件虽小,底下“将军翰墨”那个圆盘当时就做了将近十天,还有一百多级台阶,是一条一条装上去的……”马老的儿子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大工程的制作历程,从选材、设计、建模,到修正成品,模型虽小,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基地二十多名传承人二人的心血。




随后,马老为我们讲解起他设计的诸多文创产品背后的丰富学问。例如展台上的垂花门笔筒——以独立柱担梁式垂花大门为主体,两侧做镂空笔筒,很巧妙地将古建筑与文具相结合,造型与用途兼顾;“建筑的用材常以‘材份’为单位……,以此为理念创作的手机支架,为一攒连半斗拱组成,其拱上有八个小斗,我把他命名为‘才高八斗’”,马老讲解道。近年来,他们以传统工艺、传统材料研发生产了近百种文创产品,并在各类大赛中获奖。小小文创,蕴含着古建筑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隐藏着人们意想不到的大学问,而加以马老的巧心匠心,更兼具美学与实用价值。
“才高八斗”手机支架

财运到
此外,马老还向我们介绍,中国古建筑派系繁多复杂,即便在六盘山地区也包含众多地方性做法,甚至因村落、工匠而异。问题随之而来——这种多样性给技艺的传承带来阻碍,“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些技法不熟悉,得弄几种标准做法,不然很多东西就做得不伦不类”,于是,多年来,马老经常四处走访六盘山地区古建筑,进行归纳整理。最近,应省住建厅要求,马老欣然应邀参与了《宁夏美丽乡村工匠培训教材》的编写,并被纳入编委。“把这个(建筑技艺)留给后代,这是一种知识性的东西。因为样式太多没法统一,后人没法着手,所以我就一直在整理归纳”。
经过一个上午的学习和交流,我们受益匪浅,感慨马老父子二人对于传统建筑的热爱与投入,也惊叹于精妙绝伦的建筑模型背后的丰厚文化底蕴,更因当下这门技艺传承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而开始思考……
调查与分析
首先,团队深入了解了大原古建过去。小队从马老处了解到,大原古建至今已传承到五代,有120多年的历史,却一度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和冲击,乃至处于停滞状态,西北的建筑技艺也一度趋于没落。马老说,传统古建筑技艺是以师徒“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技艺传承,到他的师傅崔仁时,也就是在党十八大以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复兴政策支持下,原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有了今天的成就。

然而,团队也挖掘出大原古建的一种可能性——文创产品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技艺升华和创新的重要形式,在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文创产品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都需要一颗匠心,更需要一颗巧心。作为马老的智慧结晶,大原古建文创产品文化底蕴包藏细密,美学价值与实用性兼具,既保证了对传统技艺和文化背景的坚守,又做到了对传承形式的创新的发展理念。


同时,小队也从马老父子二人处了解到大原古建当下所面临的困境。马老的儿子告诉我们,当下,大原古建建筑技艺缺乏年轻的传承人,年轻人大多难以接受传统技艺长达数年漫长入门培养过程;而且,这门古老的建筑技艺虽底蕴深厚,但若不经细致且专业的介绍,外行人难以真正领略到古建筑技艺背后的精彩故事与文化背景,其深厚内涵需要充分的宣传和充足的社会关注才能得以彰显。
调研成果
大原古建当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首先要抓住机遇,着力研究如何将古建技艺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融入当今时代易于接受的形式。马老的解决方案是将美学价值与实用性相结合、将深刻寓意同实体形式相结合,诸如此类对于文创产品的先进理解,可作为一个值得借鉴的良好切入点;
对于挑战,大原古建所面临的年轻血液缺乏、专业宣传缺乏等问题,同样不可忽视。要纾困解难,需要让传统技艺借助文化故事换发生命力,借助对文化的深入发掘、创造性的解读,以及密切的社会关注,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文化记忆。

此外,团队收集了大量图片视频素材以及原始访谈记录,经整理后发布到网络平台,通过多种新媒体手段向社会大力宣传大原古建。
成员感想
屈圳凯:马老对于文创产品的巧妙构思让我大受启发。传统文化需要借助平易近人但不乏内涵的呈现形式,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青年人要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更好地融合。
刘韵铎:马老的匠人精神让我印象深刻,一代又一代传承人对于这门建筑技艺的热爱和坚持,使得大原古建历经百年沧桑仍能够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那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态度,是当代社会所需要学习和弘扬的。
刘丰恺:古建筑的记忆传承基地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我们应该更加自豪地将这些文化遗产展示给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张宇轩: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工匠的智慧和时代的烙印。通过寻访,我意识到保护古建筑不仅仅是保存物质实体,更是传承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9-21 17:26:37
2024-09-11 18:20:21
2024-09-05 21:31:06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