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移通学院开展三下乡活动-红色热血洒乡土,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自觉投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把思 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2024年7月4日,重庆移通学院“红色信使寻访”党史学习教育团赶赴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开展了为期七日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启程与初探:石壕红色文化的初步感受
有这样一个地方,文化浓郁、底蕴厚重。是中央红军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长征路、红军桥、指挥部、烈士墓共同汇集成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就是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
实践伊始,为确保实践的顺利进行,团队成员做了一系列较为充分的准备。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与綦江区石壕镇人民政府取得联系,通过召开集体会议、实地调研、资料学习等,明确了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制定了详细的实践计划。
(图为团队成员与石泉村书记合照)
再习红色“奉献”故事,让党史教育“传”起来
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红色信使寻访”党史学习教育团通过理 论学习、实地感悟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深入群众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强自身文化自信。
宣讲团坚持送“红色”进社区,前往97岁抗美援朝老战士冯树林家中,了解到了近70年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冯老儿子冯成志,77岁,1964年参军入伍。成为一名铁道兵,在云南这片土地上挥锹洒汗。当他结束长达10年的军旅生涯退伍返回家乡,他仍不忘为家乡做贡献。成为当地学校的教师,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更是一名民兵连连长,为部队输送人才;担任治保主任和村 长,为村民实事求是办实事。多重身份,同一使命,那就是用一己力量为祖国做贡献!
(图左为抗美援朝老战士冯树林,又为其子冯成志)
以大学生下乡访谈的方式切身了解红色故事,带动青年在深化知识中提高思 想素养,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 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让“红色党史”得以传承。
“理 论+ 重温 ”,党史学习 , 情在长征路
为进一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务求实效,弘扬长征精神,追寻革命足迹,学习红色故事,石壕第二站团队重启长征路,打卡红色地标,重温革命历史,以缅怀先烈。二万五千里漫漫,留下传奇篇章。团队成员满怀“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情,激情踏上长征路,前往石壕红军桥。
(图为团队成员重走长征路)
石壕红军桥原名两河口大桥,中央红军长征时,红一军团8000余人,分别从松坎、酒店垭、羊角出发途经箭头垭,便从此桥通过到达石壕。现在踏上的只是二万五千里征途中渺小的一截,我辈应铭记先辈的付出,承记这场信念与情感的冶炼,这次精神与力量的凝聚。
“ 运动 + 艺术 ”,以“教”育心,创梦“童”行
宣讲团在追忆革命历史的同时,紧紧围绕非遗传承、艺术培养、运动赋能多方面,以“运动+艺术”双赛道及自身学科背景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石壕带着綦江版画、趣味运动会来到孩子身边。
团队成员手绘信函,以生动言语向孩子们讲述长征时期的红色精神与英雄年少保家卫国奉献自我的事迹,带领他们歌唱“石壕代表曲”,孩子们似初生朝阳,歌声中充满活力与热爱。爱国之情也在志愿者的胸膛中升腾、滚烫。
(图为团队成员陪同孩子制作版画)
深入基层“答题”,党史学习教育“燃”起来
石壕第四站,团队成员亲临石泉村,深入农户家中进行采访和调研,同时帮助当地贫困户进行室内清洁。在打扫过程中,志愿者们与村民亲切交流,传递着温暖与关怀,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深表感慨与赞叹。团队成员也全方位感受到石壕“以绿衬红、以红促绿”发展路子、乡村振兴“红与绿”新模式共同描绘出的多彩石壕美丽蓝图。
(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一同参观红色博物馆)
回到石壕的终点站,是红色实践行成果汇报的文艺汇演,在这时光有限却感悟无限的七日,青年们站在石壕广场歌唱红色精神,歌声诉说着革命精神是沉睡在华夏大地的巨龙,振翅高飞,诉说着革命精神是穿越历史的巨轮,驶向光明,诉说着革命精神是心中的丰碑,铭记历史,作为祖国儿女,承载着历史的使命和期望,去继承先烈遗志,将这份红色基因世代相传,将这声革命旋律,世代传唱。
古人云:“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青年只有充分融入新时代,用火热的青春担当起“复兴中华”的历史使命,用红色革命精神沉淀自我,用红魂走好中国路,方不辜负美丽韶华,不辜负美好时代。
作者:重庆移通学院:程玉琳
供图:重庆移通学院:朱子豪、李毓笛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8-19 09:59:52
2024-08-13 20:33:11
2024-08-08 18:05:34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