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隐藏款”物产出圈之道——南通大学隐藏款物产科普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
(钟晓杰 潘华杰)自2024年1月哈尔滨文旅产业爆火带动“南北互礼”之后,“农业大摸底”这一新名词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新兴词汇广为流传的背后,折射出各界对家乡土特产在“地域反差感”驱动下进行全方位价值再发现的热情和使命感。随着各地农业摸底运动的深入开展,加之各大媒体平台的竞相报道,众多“隐藏款”物产逐渐显现在公众视野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鼓励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乡土特色品牌”的要求,来自南通大学商学院(管理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隐藏款物产科普实践团以“助力乡村产业经济振兴和品牌建设”为目标,积极探索物产与地方产业融合路径,辅以“隐藏款”物产历史文化内涵挖掘,旨在提升公众对“隐藏款”物产的认知与了解,以期推动产业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
“隐藏款”物产实践活动主要围绕各地已成功申报或正在培育中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展开。在为期一个月(2024年6月28日至7月28日)的实践过程中,调研团足迹遍及南通市、苏州市、常州市、徐州市等地区,调研对象主体包括政府单位、企业、养殖基地、社区等。
【政策桥梁·地标共融:对话政府部门,共促地标产品发展】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与名优特新农产品在展现地区特色、凝聚区域品质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是农产品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的重要对象。为此实践团先后来到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南通市市场监管局、通州区市场监管局及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进行实地调研,目的是了解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培育和推广现状,为后续进一步挖掘释放南通地区隐藏款物产潜力,助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6月28日,实践团首站来到南通市农业农村局,与相关部门领导及农业专家展开深入交流,了解南通本土农产品的挖掘及推广情况,特别聚焦地理标志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培育与申报。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夏沛霖指出,南通市农业农村局以挖掘申报名特优新农产品为主要工程,以农产品质量与发展潜力为认定标准,积极发动县级区域单位及政企部门参与认证,目前已在南通境内评选出六个名特优新农产品,包括如东狼山鸡、启东绿皮蚕豆等。南通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副主任巩万合也结合当前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对有潜力成为名特优新农产品的特色物产发表自身见解。他认为应当积极发挥江海冲积平原独特的地理优势,凸显盐水养殖特色并大力推广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如紫菜、麻虾、如东东凌水库鲫鱼、河豚等。事实上,南通市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拓宽上述产品的销售渠道,如举办农展会、加大新媒体宣传力度、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参与“7+2产业联盟”建设等,为拓宽名特优新农产品知名度,培育新的优势产品不懈努力。
7月2日,团队成员来到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及通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入了解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流程、政策支持、品牌建设策略以及地理标志产品与现代产业新的结合模式。调研发现,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科积极履行职责,对地理标志产品及商标进行系统挖掘、培育和申报。截至目前,南通市已有14件地理标志产品与32件地理标志商标申报成功,位列全省第三,且相关产业年产值接近200亿元,为地方经济和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处王茜处长表示,将持续重视地理标志资源的调查摸底及其潜力挖掘,指导精准培育,并将在地理标志产品资源的挖掘和推广方面采取多样化策略,积极建设“通乡优品、江海寻味”区域品牌,努力实现“用好一件地理标志、做强一个品牌、发展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工作目标。通州区知识产权科科长曹小宁、副科长李怡向团队介绍了包括骑岸大方柿、二甲蓝印花布在内的地理标志商标成功注册的案例。其中,骑岸大方柿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地域特性闻名遐迩,而二甲蓝印花布以其细腻的图案与独特的染印技艺成为象征地域文化标识的珍贵遗产。此外,通州腐乳入选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拥有百年历史的西亭脆饼、新兴特色农产品东社镇黄金瓜也正处在地理标志产品培育阶段。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与努力下,更多物产有望出现在地理标志产品名录中,成为南通特色物产的新名片。
除农业生产、市场宣传等活动之外,“隐藏款”物产本身也蕴含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7月24日,实践团来到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进行实地调研,围绕地方志赋能物产叙事新路径与有关人员展开深入交流。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邓永定处长表示,近年来,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积极响应上级部署,不断加强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2023年方志办编纂的地情书《南通地理标志》就曾作为会议材料在当年“两会”上精彩亮相,受到“两会”代表和委员们的好评并引发热议。调研期间,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方志处兼秘书处处长邓永定、副处长焦学健、主任科员王婷与实践团队成员亦围绕如何借助地方志等专题资料与数智技术手段,做好“隐藏款”物产的科普宣传工作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邓永定处长表示将与南通大学商学院(管理学院)深化合作,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史志网和史志通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拓宽传播渠道。此外,还将积极探索数字化和智能化应用,提升服务效能,让更多的南通特色物产走向世界。
【企业探访·产业洞察:实地调研考察,铸就项目基石】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重要论述为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指明了科学路径,也为实践团的企业调研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企业探访环节,调研团率先来到如皋市顾庄村,近距离接触了顾庄花木盆景产业与吴窑社区特色水蛭养殖。顾庄村王晓军副书记强调,如皋盆景产业在富民增收方面成效卓著,不仅稳固了当地居民的经济基础,更激发了青年返乡热潮。一方面,年轻人被盆景产业的潜力吸引,放弃城市生活,回乡投身盆景设计与销售事业,年轻人的创新与营销才能激活了传统产业,加速了产业升级;另一方面,盆景照料成为老年人健康生活的秘诀,园艺活动愉悦身心、锻炼身体,为其营造了幸福安康的晚年环境,盆景产业因此成为了顾庄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福祉的双重推动力。在吴窑社区特色水蛭养殖基地,实践团成员在当地家庭农场负责人的引领下,亲历了宽体金钱蛭养殖的全过程,从养殖池塘的精心布局到成熟水蛭的精准收获,每一步都透露出科学化管理与精细化运营的匠心独运,实现了绿色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智慧。这一特色产业不仅是当地农户增收的基石,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生动案例。
随后,实践团走进了具有百年历史的穆义丰花露烧酿酒工坊。花露烧酒于2014年被公布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创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穆义丰酒坊作为南通老字号,对南通花露烧酒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了先锋作用。在互动体验区,队员亲自体验花露烧的酿制技艺,品尝了这一被誉为“江南佳酿”的美酒,近距离观摩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酿造全过程,并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与不易。针对花露烧酒地理标志产品培育与申报事宜,南通穆义丰酒坊有限公司法人季长虹表示,酒坊目前主要从两个层面发力,一是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对花露烧的酿造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提炼,以确保申报材料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二是积极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争取政策上的支持与指导。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季长虹先生分享道,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穆义丰酒坊正积极探索配方改良,以吸引更多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谈及推广策略,季长虹表示酒坊现阶段主要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展会、利用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与知名茶饮品牌合作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创新消费场景。未来将继续深化推广策略,助力花露烧酒走向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使其成为代表南通乃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闪亮名片。
【深耕合作·智启未来:共探特色产业新径,赋能乡村振兴新篇】
为进一步巩固调研成果,丰富调研视角,实践团将调研范围从南通市内拓展至市外地区,在2024年7月中旬至下旬期间,团队成员分别前往苏州市张家港滨湖社区、徐州市邳州市碾庄镇、常州市天宁区清凉新村社区、常州市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木市场等多个市外具有代表性的基地开展系列实地考察活动,在多角度了解区域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现状的同时,也借助相关科普活动提升民众对地方特色物产的认知。在苏州市张家港滨湖社区和徐州市邳州市碾庄镇,队员们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了解当地居民对地理标志产品的认知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关于地理标志产品定义、重要性及其对地方经济影响的科普活动。在常州市天宁区清凉新村社区,队员们采用问卷与小型讲座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加深了社区居民对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识,还激发了他们对地理标志产品辨别和选择的浓厚兴趣。在常州市武进区嘉泽镇夏溪花木市场,队员们对该市场地理标志产品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并向商家介绍了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意义和好处,鼓励商家积极参与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和推广工作,共同提升花木市场的品牌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成员李昱彤借暑假赴英国伦敦剑桥大学研学之机,将调研视域延伸至国外,就地理标志产品的打造与推广问题与当地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团队成员李昱彤表示,近年来英国相关学者持续关注如何通过地理标志品牌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确保其全球认可度与尊重,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自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签署后,大批优质农产品陆续摆上欧洲消费者的餐桌,地理标志农产品作为农产品的“金字招牌”,其影响力不容小觑。如何依托历史典籍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立足市场实际需求,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历史文化内涵,打造过硬品牌效应,无疑是我国农产品传播其独有文化特色,助力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议题。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多主体的调研和走访,发现诸如政府部门之间协调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品牌建设意识薄弱、社会公众认知水平不高、地理标志产品申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并据此围绕地方府际协同合作、物产科普推广工作等主题展开对策研究。团队指导教师徐晨飞副教授表示,借助旧方志等专题资料与数智技术手段,做好“隐藏款”物产的科普宣传工作是乡村产业经济振兴与“土特产”品牌建设的重要举措。未来,团队将进一步依托方志、年鉴等各种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深度挖掘各地优质物产,形成“隐藏款”物产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及相关学科研究理 论,构建方志物产叙事服务平台,面向政企公众提供科普知识服务,通过多主体协同联动的方式讲好中国物产故事,赋能产业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事业。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8-19 09:59:52
2024-08-13 20:33:11
2024-08-08 18:05:34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