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壮锦绣球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2024年7月16日,广西师范大学“壮乡锦绣·非遗传承”实践团踏上了为期数日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深入挖掘和传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成员们在百色市靖西市壮族博物馆和壮锦厂中,亲身体验了“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壮锦的制作过程,并对绣球的制作技艺进行了深入了解,这使团队成员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加深刻的体验。
在壮族博物馆,团队成员们首先被壮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所吸引。博物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绣球,每一件展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精湛的工艺。壮族人擅长运用明亮的色彩来表达对生活的希望,他们用各种不同颜色的单线来编织绣球,再运用堆绣等手法让各种图案能够立体地呈现在绣球之上。工作人员详细地为团队成员讲解了绣球的历史起源、制作工艺以及在壮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壮族绣球牵系着真挚的情感也凝结着民间艺人的匠心。通过讲解,队员们了解到绣球不仅是壮族青年男女表达情感的媒介,更是壮族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随后,团队成员们移步至壮锦厂,棉线与丝线交织的经与纬,织成了一片充满活力的织造世界,山水的灵气和壮族人对天地的崇拜孕育了上千年的织锦文明。如今,壮锦厂的工匠们依旧遵循着古老的织造技艺,用双手编织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壮锦。在参观过程中,工匠们不仅展示了壮锦的织造过程,还向队员们传授了如何挑选原料、如何进行染色、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织法来展现壮锦的图案和质感。壮锦上的图纹依靠织锦人的想象力自由发挥,每一块壮锦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深深地寄托这壮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期盼。队员们被这门古老技艺的复杂性和艺术性深深吸引,纷纷拿起摄像设备,记录下这难得的学习机会。
在壮锦厂的参观中,队员们还亲自体验了织造过程。尽管初次尝试显得有些笨拙,但在工匠们的耐心指导下,队员们逐渐掌握了基本的织造技巧。壮锦的编织工艺十分复杂,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编织出完整的壮锦。随着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壮族人民也在不断精进传统技艺,更加精巧便捷的新式编织机投入使用,编织出的壮锦里既有千年岁月里代代不间断的传承积淀,又融入了新时代的技法和理念,但不变的是壮族人民永葆千年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初心。这一过程不仅让队员们对壮锦的制作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也让他们体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易。在传承发扬壮锦文化的同时,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步伐将壮锦文化发扬光大。为了加强壮锦文化的宣传,团队在此次活动中了解到,许多壮锦文化传承人将壮锦与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打造出许多原创“国潮”产品。借助于互联网的发展与电商行业的推广,非遗传承人通过拍摄短视频等方法让更多人了解到壮锦文化,也将更多五彩斑斓的壮锦产品推广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广西师范大学“壮乡锦绣·非遗传承”实践团的队员们对壮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热情。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学习,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所学知识和感悟带回校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壮族的传统文化,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赵石新 蒋欣霖 屈洁)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8-19 09:59:52
2024-08-13 20:33:11
2024-08-08 18:05:34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