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党员引领“羊”光路 吹响振兴“牧羊曲”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化德县白音特拉乡赛不冷村作为一个常住人口刚过百、祖辈靠天吃饭的偏僻农村,近年来在党的带领下正在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改往日贫困的面貌,以崭新的姿态昂扬在大山之中。
赛不冷村肉羊养殖产业历史悠久,因为靠天吃饭的种植业无法保障正常的生计,早在三十多年前就陆陆续续有农户在家里养起了羊,发展到现在几乎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或多或少都在养羊,多的四五十只,少的七八只,但由于一直是散户养殖,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导致品种单一、养殖风险较大,经济效益也一直不高,鉴于这样的现实,为了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稳定脱贫。近年来,化德县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把发展肉羊产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和促农增收的重要抓手,走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激活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引擎。
草、喂料、打扫羊舍……靠养羊发家致富的王向才一边忙碌,一边合计着:“今年的羊比去年好,加上蒙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托养的6只基础母羊,年底预计能收入6万元左右。”今年45岁的王向才,是党员,也是村“两委”成员,他和羊打交道已经有10个年头了,从一开始的“小打小闹”,到如今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和合作社合作的稳步发展,一只只羊为他带来了可观的收益,闲暇之余,他经常深入到其他养殖户家中,帮助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据介绍,蒙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20年,是一个以肉羊品种改良、育种扩繁、规模化养殖为主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圈舍及饲草料加工车间8000平方米、羊人工授精站1处,开发建设饲料基地200亩,主养畜种以肉羊品种湖羊为主,配套的种公羊有杜泊、萨福克、澳洲白等品种,年养殖量最多达5000多只。
为进一步培育肉羊产业,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农民养殖收入,合作社建立完善了“合作社+基地+农户”整体联动运行机制,针对“无劳力”和“弱劳力”的农户采取“代购托养”模式。
我们合作社是“放母还羔”模式,我们每年给农户放一只母羊,他们每年归还我们一只三月龄羔子,这个期限为三年,三年后这个母羊的所有权归农户所有,合作社负责人姚永胜介绍说。在这个期间防疫呀、畜种改良都是我们合作社负责。我们放的是湖羊,湖羊的性能是产奶量高,产胎率高,采食量低这么一个品种 ,我们也希望通过湖羊圈养提高农民的收入。
截止目前,合作社已向2个村12户农户投放授胎母羊360只,截至目前,共为215户托养分红,每年分红25.8万元,累计达77.5万元。
我托养了6只羊,每年能分红,比我们自己养有保障,我觉的这种模式挺好的。托养农户王向才在尝到这种托养模式甜头后非常认可的说。
如今,在赛不冷村,通过党员示范带动、政策引导扶持、技术保障支持,走“羊”路,发“羊”财的村民越来越多,几乎每到一户都会看到或多或少的羊儿或悠闲进食,或卧地休憩,“咩咩咩”的叫唤声此起彼伏,俨然交织着一曲乡村振兴的“牧羊曲”。
羊产业发展得好,少不了羊产业奖补政策的助力。化德出台了《化德县2023年度产业扶持奖励项目的实施方案》化德县肉羊养殖产业提升项目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从圈舍建设、品种引进、饲草种植(收贮)、机械购置等方面全方位奖补,三年来,累计发放各类奖补资金1.6亿元,建设了集中连片肉羊养殖园区15处,实现羊产业发展各类主体、各个环节都有项目和资金支撑,羊产业奖补扶持政策减少了群众在资金短缺、市场风险把控等方面的忧虑,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走上了规模养殖的路子。
通过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党员带头引领、合作社进行风险兜底的肉羊养殖新模式不仅稳定增加了农牧民收入,还为保护生态推行圈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下一步,化德县持续坚持把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紧盯农业畜牧业发展,在原有产业上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引导鼓励农户学习科学养殖技术,使其成为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带动群众走向增收致富的“羊”光大道,让养羊大有“钱”途,助力乡村振兴。
供稿:乌兰察布市化德县融媒体中心 田礼军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7-09 18:20:22
2024-07-01 18:24:33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