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炜:数字文明时代需要掌灯人
短短40年的技术变迁,新中国历经农耕文明、工业文明,迅速跃升到数字文明时代。数字文明时代,出版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出版支撑阅读对国民精神发育与技术创新起奠基作用的地位更加凸显。图书IP专家潘炜博士,作为一名资深出版人和行业探索者,在出版界有着显著的影响力和卓越贡献。他不仅在心理学生活类图书的策划出版上拥有深厚的积淀,而且通过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论,推动了童书、科普图书等出版的创新发展。他坚信图书能够改变人,从而改变世界,进而推动人类大踏步迈入数字文明新时代。
丰富的职业生涯呈现出多维人文关怀脉络
潘炜的职业生涯跨越了多个重要时期。潘炜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众日报旗下的齐鲁晚报印务部工作。当时,该报发行量有200多万份,作为唯一学过印刷的本科生,潘炜跟10多位学过数控机床的技校生打成一片。他指导技术工人熟练使用印刷机,并通过YCMK四种版的拼配技术使彩色报纸的印刷更清晰。
获得武汉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后,潘炜加入到被媒体美誉为“中国出版界的黄埔军校”的接力出版社,一名工科毕业的研究生做了纯粹的文科工作——文学编辑,自己策划的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本书是中国台湾知名作家九把刀所著的长篇文学作品《等一个人咖啡》,其作品被屡屡改编成电影。
为了加强自己的文学功底,潘炜于2008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文学博士,受教于时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教授门下。经过4年博士阶段的锻造式学习,潘炜的研究成果中的一些核心结论和建议曾被采纳作为新闻出版行业国家智库的观点,一些地方出版机构将其研究成果作为员工的专业培训材料,并邀请潘炜前往讲学。
2012年,潘炜被“猎聘”到电子工业出版社,受聘分社副社长,编审。加入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第一个5年,潘炜带出一个13人的团队,孵化出多个千万元以上的图书IP项目。潘炜结合其多年策划和编辑经验,总结出“文化母体做书方法论”“全过程策划工作模式”的工作机制,建成多个“专”“精”“特”“新”工作互助小组,培养出一批业务骨干策划高手,形成一支文化创意流水线式的创业团队,推出了大量涵盖生活、科普、哲学等类别的精品图书,每年图书销售码洋约1.2亿左右。
2016年起,潘炜开始大量翻译来自美国的科普作品,如《玻璃和橡胶的争吵》《高音低音摸得着》《光的魔力有多大》《千奇百怪的石头》《全世界的声音有多少》《我能甩掉自己的影子吗》《怎么给巨人量身高》等等。多年来,潘炜在工作之余,仍然坚持科普作品创作,并加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为知名图书IP专家。
今年8月份,潘炜的最新科普作品《影响至今的中华文明》就要问世了。创作《影响至今的中华文明》的想法是源于十几年前,他的博士生导师柳斌杰教授会见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时的情景,基辛格说:“今天的中国在经济、文化、制度等各个层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我很赞赏。但有一个疑问是中国从何而来,中华文明是怎么形成的?”带着基辛格博士的疑问,潘炜琢磨着,如果有一套书能够引领孩子走上一条条精彩纷呈的探索文明的研学之旅,该有多好啊,他预测到本书将有利于引领读者在妙趣横生的探索中发现中华文明的根脉。
“坚守”和“变身”的编辑角色从容应对多变的AI时代
在当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生产领域,特别是传统的图书产品编辑出版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潘炜认为,面对冲击,编辑出版人员需要积极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需要做到“坚守”和“变身”。
面对潮来潮去的信息海洋,潘炜坚信编辑唯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精神笃定把出版视为一种文化的选择,把出版看作人类可以栖息的精神家园,把编辑当作一项事业来追求,才能有所建树。潘炜常常把“编辑是一项事业”挂在嘴边,他能把握好“快与慢”“动与静”“近与远”的关系。
一是快与慢。潘炜认为,目前出版图书“短、平、快”好像是市场制胜的通行法宝,但如此法则造就了“茫茫书海一片又一片,读者选择却傻了眼”的窘境,虽然市场上图书种类林林总总,但好书不多,尤其能够触及灵魂、影响读者精神层面的好书少之又少。
“好书还需作者与编辑共同精耕细作,需胸怀“十年磨一剑”的坚持造就。”潘炜举例说,《我的事业是父亲》是作者蔡笑晚用六年的时间日积月累汇集而成的一部初稿。从潘炜拿到初稿,到把此书稿理成可读易读的形式,用了一年有余的编辑加工时间。
后来,众多记者和读者问他《我的事业是父亲》畅销100万册的秘密,潘炜非常不轻松地用了一个简单的公式做了生动形象地描述:“非常6(年)+1(年)=非常畅销!”“‘非常6+1’模式在出版节奏迅捷的今天,应该是赢得市场的通行法则。”潘炜说。
他认为,出版也是一种传媒手段,只不过是一种“慢传媒”而已。因此,处于要求“快”的洪流之中的从业编辑如何处理好快与慢这对矛盾,是一大挑战。
二是动与静。潘炜认为“铅与火”时代的编辑,可以静静地坐在书桌旁很享受地审阅作者的书稿,而在今天告别了“铅与火”,走进信息化时代的新型编辑,只有静的功夫恐怕还不能够把编辑这个职业演绎好。
他认为现在的编辑不再仅限于“编书”,而是要善于“做书”,做书就像做一个小型企业,编辑首先要动起来:从市场调研、提炼图书的主题、研发图书产品生产线,到找准图书的细分市场、制定出完备的推广营销方案,再到开新书发布会、组织作者签名售书等,哪一样功夫都离不开“动”的技艺。同时,他认为编辑也不能抛弃掉“静”功,精编精校还是编辑最起码的基本功,因为经过精编精校的书稿才有生命力。
三是近与远。潘炜表示,虽然做编辑初期有些辛苦,会经历迷茫和彷徨。但做编辑应该把它规划成一项长线的价值投资,做有价值的编辑是对自己、对读者、对全社会负责的终身期许。目前,无论是从政府层面对我国出版业的宏观规制考虑,还是从新媒体对传统出版业带来的挑战等方面来看,中国出版业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极为深刻的变化,变化的同时也蕴藏着机遇。
“但是,出版业经营的核心仍是内容、是文化,它不仅不是一个能够高增长、高回报的产业,也不是一个增长无极限的产业,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对国家、对出版产业、关键对出版从业人员来讲,都是一项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之计。”潘炜说。
四条技术路线擘画了从业20年的职业蓝图
其一是潘炜对心理学图书的成功策划与运营。他对心理学图书的策划和出版有着深厚的兴趣和投入,有一半的精力都投放在了心理学图书的策划出版上,他坚信心理学图书能够改变人,进而改变世界。在他的努力下,出版了多部心理学图书,如《我的事业是父亲》《特别狠心特别爱》《奔跑吧,孩子》《接纳力三部曲》《唤醒半睡的自己》《童喜喜教育文集》等,这些作品不仅畅销,还对读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都证明了他在图书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上的专业能力。
其二是潘炜的原创性探索与文化产品开发。他注重原创精神,结合自己的策划和编辑经验,总结出“文化母体做书方法论”和“全过程策划工作模式”,推动了多个图书IP项目的孵化,如“深见春夫图画书”系列和“以科学的名义破坏这本书”系列等,这些项目不仅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丰富了文化市场的多样性。
其三是潘炜对孩子进行哲学启蒙引导,是创新教育理念的推动者。在游戏软件和数字产品大量侵占孩童时间,严重困扰家长的数字生活时代,策划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的儿童哲学作品《女儿四岁了,我们开始聊哲学》,这种看上去有些高冷的选题,他依然以其独特的原创逻辑、故事性+精美插画的呈现手法获得了经济上的成功。据了解,《女儿四岁了,我们开始聊哲学》全套1~4册,定价139元,累计销售10万余册,其中包括向韩国等境外渠道版权输出的数千册。
他在出版儿童哲学作品方向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强调儿童作品的哲学引导性,认为出版工作应该弘扬真善美,出版物应该闪烁着思辨的哲理之光,应该对儿童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托举作用,这也体现了他对童书出版的重视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他还通过对《小古文洋葱课》的创作,将“洋葱”学习法原理应用于中国古文教学,这种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儿童对古文字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其四是潘炜对行业趋势敏锐的洞察力及其深远的影响力。潘炜对出版行业的趋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认识到在信息社会中,中国人的幸福观经历了3次重大变革: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一下子跨越到数字文明。作为一位资深的出版人,潘炜对出版现代化的实践探索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显著的成就,他的工作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潘炜的工作和成就,体现了他对出版事业的热爱、对原创精神的坚持、对行业趋势的洞察力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体现了他在出版领域的专业性、创新性和责任感。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图书行业的发展,也为读者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社会价值,为社会正向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潘炜认为,大国崛起中的每个中国人,对数字文明社会新秩序的建成与维护都应尽一份责任和担当。未来的数字世界如何发展?后人将会活在怎样的一个数字环境里?中国人的文化行为模式,对这份责任会有很大的推动力。潘炜相信每个中国人能够把这份“推进数字文明的工作”做得很好。潘炜正在践行的事情,就是通过最传统又有效的图书出版的方式,推出一大批适合大众阅读的优秀出版物,为全民阅读出版好看的书,并坚持用文化影响人,影响每个灵魂的成长与进步,进而影响未来已来的数字文明新世界。
“数字文明新时代来临,我们这一代人终于可以尽情地吐故纳新,拿出涵养宇宙的“精气神”,在以数字文明为特征的数字世界大舞台上自由绽放,并赢得世界尊重。”潘炜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地说。(文/乔宇)
责任编辑:李玥
2024-05-06 10:40:19
2024-04-29 16:24:57
2024-04-23 22:10:25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