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县打好工作组合拳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
今年,金堂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打好拓岗位、优服务、兑政策、精帮扶工作组合拳,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截至目前,金堂县2023年1074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已就业909人,有就业意愿的25名困难大学生已就业24人,就业见习1人。
一、打好“岗位拓展拳”,提升就业吸纳率
一是政策拓岗。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县域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整合人才引进、基层项目、卫教特岗等政策性岗位,积极引导青年群体参与基层发展、治理、服务,面向202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开发基层项目岗位90个,已招募85名;开发教育类、卫生类等事业单位岗位305个,通过社会公开招聘、“蓉漂人才荟”等招引事业单位优秀人才227人。
二是访企拓岗。新引进广州纳诺、河北海生等16家企业,扩大县内就业容量。常态化联系县内通威、通合、巴莫科技等重点企业,鼓励企业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质岗位,吸纳应届毕业生。截至目前,组织巴莫科技等企业开发应届生科研助理岗位39个;通过通威太阳能、通合新能源、集佳科技等300余家企业筹集3800余个岗位,涵盖IT技术、会计、行政专员等专业,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创业1501人。
三是外延拓岗。积极面向重庆、德阳等成渝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区域重点企业,加强与省市人才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接,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优质岗位,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基层就业社保服务平台全方位发布。已与重庆奉节、德阳广汉及中江等地开展跨区域招聘会8场,收集县外适合高校毕业生的优质岗位1700余个。
二、打好“服务优化拳”,提升人岗匹配度
一是优化信息衔接服务。努力克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人员信息不完整困难,人社、公安、教育等部门积极配合,优化“一对一”跟踪、电话回访、上门走访等服务机制,认真落实“三进、三清、三到位”,全面开展实名登记管理服务,确保学生离校前后服务不断线。截至目前,已摸排联系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074人,联系率达100%。
二是优化岗位推送服务。加强赵镇、淮州新城、竹篙一主两分3个人力资源市场的协作,每周二、三、四召开线下招聘会,每周一、三、五召开线上网络专场招聘会,线上线下招聘会相关招聘信息均可通过宜业成都、成都金堂人力资源市场公众号等便捷查询,一主两分3个人力资源市场的信息无障碍共享,让高校毕业生不出家门或就近掌握企业招聘信息。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招聘会150场,参加企业0.49万余家,提供就业岗位4.75万余个。
三是优化职业指导服务。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体验企业行活动,组织高校毕业生到通威太阳能、集佳科技等企业实地参观,了解家乡经济发展情况,直面企业HR,现场了解企业概况、企业文化、发展历程、发展目标等,打破固有印象,增进双方了解。针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缓就业”心理现象,聘请职业指导师开展职业指导讲座,引导高校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并对毕业生们进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的培训,全面提升毕业生的求职能力。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职业指导2200人(次)。
三、打好“政策兑现拳”,提升综合支撑力
一是兑现支持灵活就业政策。针对有灵活就业意愿及已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及劳动权益保障知识普及,将有创业意愿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创业培训范围,帮助提升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针对毕业年度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兑现不超过2年的灵活就业保险补贴。截至目前,2023年已就业高校毕业生中灵活就业(含其他自主就业)50人,自主创业7人。
二是兑现稳岗扩就业补贴政策。落实稳就业保就业政策,助力企业减负稳岗扩岗,兑现吸纳就业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各类就业创业补助1780.77万元,发放困难行业稳岗补贴493.8万元、一次性扩岗补贴4.5万元。
三是兑现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举办“开创麦”校际创业大赛、“赢在成都”高校创业挑战赛等县内高校创业挑战活动5场;建立银政企三方沟通联席机制,搭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担保公司为支撑的融资服务平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20万元,兑现大学生一次性创业补贴13万元。开展在校大学生创业培训6381人,为创业者提供“初创扶持、政策咨询、技能实训、创业孵化、经营管理”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四、打好“精准帮扶拳”,提升就业满意度
一是精准确定帮扶对象。加强困难大学生实名信息的登记完善,快速锁定重点帮扶对象,对147名其他困难情况和31名“四类困难毕业生”进行再回访再核实,建立县、镇街、村社三级帮扶机制。通过民政、公安数据比对,快速确定23名低保家庭毕业生、3名个人残疾毕业生为重点帮扶对象,分类实施“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精准帮扶,畅通各类线上线下就业援助渠道,精确搭建人岗匹配平台,量身定制推荐岗位。截至目前,除1人见习期未满、1人确无就业意愿外,其余24人均已通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面对面帮扶实现就业。
二是精准提升就业能力。为困难大学生提供个性指导服务。针对身体残疾毕业生,关心帮助解决其生活问题,量身定制推荐岗位信息;针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发放困难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就业困难帮扶补助,并根据困难毕业生的专业、个人状况,采取入户座谈、主动约见等方式多轮推岗,鼓励低保家庭、个人残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勇敢就业,实现自身价值。落实就业见习政策,优先为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通过见习积累工作经验、增强实践能力。
三是精准实施托底安置。积极协同教育、民政、卫健等部门,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合理统筹公益性岗位给予安置,开发就业援助基地岗位30个,用于托底安置就业困难大学生,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托底安置残疾大学生陈可心到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做好回访,动态掌握其就业帮扶需求,持续做好岗位推荐、创业帮扶、技能培训、就业见习、就业援助等帮扶工作,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
责任编辑:祁霞
2023-09-18 17:12:42
2023-09-16 22:14:54
2023-09-15 17:05:44
2023-09-12 22:46:31
2023-09-11 23:02:11
2023-09-10 13:02:22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