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记忆赋能“数智”传承——杭州师范大学“藏红于新”团队赴浙江省8地68馆开展红色收藏品实践调研
2023年7月至今,杭州师范大学“藏红于新”团队怀揣着对红色收藏品文化的热忱,足迹遍及浙江省8地68个博物馆、纪念馆,通过实地走访、口述史采集、数字化记录等形式,深度挖掘红色收藏品的历史内涵,探索“数智”时代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

一、深耕实地:触摸历史肌理,采集鲜活记忆
团队的实践始于2023年7月,首站走进浙江东方博物馆,拜访全国劳动模范、馆长董利华。在三万多面党旗陈列的展厅里,董利华讲述了自己从建筑企业家转型为红色文化守护者的历程:“这些藏品不是冷冰冰的物件,而是革命先辈用热血书写的精神密码。”团队用镜头记录下《共产党宣言》珍贵版本、抗战时期的入党申请书等藏品,聆听民间收藏家跋涉千里寻珍、倾囊筑馆的故事。
2024年寒假,团队深入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杭州笕桥抗战纪念馆,在泛黄的农民协会文件、斑驳的空战徽章前驻足。在笕桥抗战纪念馆,馆长高建法指着陈列的飞行日志说:“每一道划痕都是空战英雄的勋章,我们要让这些‘沉默的证人’开口说话。”团队同步开展问卷调查,1531份有效问卷显示,79.2%的受访者认可红色收藏文化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73.7%支持应用数字化技术提升红色收藏品的教育效果。

二、解码内涵: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传承
在实践中,团队梳理出红色收藏的双重内涵:物质层面,革命文物、文献、艺术品如南昌起义枪支、《新青年》杂志、《开国大典》油画等,是历史的“硬证据”,承载着革命历程的细节;精神层面,井冈山草鞋、延安文献、劳模奖章等藏品,凝聚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爱国奉献的精神谱系,成为跨越时代的价值坐标。
“当我们看到宁波老太太流着泪将丈夫的党旗托付给董利华馆长时,突然明白红色收藏是血脉相连的精神传承。”团队成员表示,这些藏品不仅是文物,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见证着信仰的传递。

三、“数智”赋能:构建红色记忆传承新生态
实践中,团队依托数字化技术打造“红藏数忆”网站,设置“视频展播”“人物故事”“藏品展览”“红色知识答题”四大板块。观众可在线浏览《新青年》杂志的泛黄扉页;借助VR场景还原,“走进”纪念馆参观;互动答题游戏则让红色知识以年轻化方式传播。
此外,团队还采集了7位收藏家、博物馆及纪念馆馆长的口述史,形成5万字访谈录,为红色收藏研究留下鲜活的“时代注脚”。“我们不仅要‘收藏’实物,更要‘收藏’当代人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团队指导教师表示。

四、实践价值: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心中扎根
历时一年的实践,团队累计拍摄影像资料1000余分钟,整理红色收藏品档案40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10万余字。这些成果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更通过校园宣讲、社区展览、新媒体传播等方式广泛传播。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00后正用他们熟悉的方式与红色文化对话——有人将笕桥抗战纪念馆的徽章展品拍成短视频解读其背后的空战历史;还有同学以游戏化闯关模式梳理革命历史脉络。”团队成员戴同学在校园分享会上有感而发,“当看到同龄人主动将红色收藏品以轻松活泼的方式传播,我们更加确信,红色文化正通过代际互动焕发新的生机,在年轻一代的认知世界里‘活’了起来。”

从历史尘埃中打捞记忆,在“数智”时代重构表达。“藏红于新”团队的实践,不仅是一次对红色收藏品的深度调研,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正如浙江东方博物馆留言簿上一位参观者所写:“藏品会老去,但信仰永远年轻。”在数字化浪潮中,这群青年正用脚步丈量历史,用科技赋能传承,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作者:戴家宁、李玥、沈可梵、陈盈盈
责任编辑:柯鹏
2025-04-07 18:33:56
2025-04-02 17:07:03
2025-03-26 20:45:21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