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传统蚕桑 宜宾学院学子研智能设备破产业难题
一、蚕乡青年扎根传统,创新火种悄然萌芽
在“中国蚕桑之乡”四川宜宾珙县,蚕桑养殖是延续千年的农耕记忆。自幼跟随家人采桑养蚕的严鑫雨,对这项传统产业有着深厚的情感,却也敏锐察觉到其背后的困境。珙县作为全国重要的蚕桑基地,养蚕户至今仍面临采茧分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难题。严鑫雨回忆,每逢蚕茧丰收季,家人需连夜挑灯分拣,耗时耗力且易因人为误差影响品质。这份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对技术革新的渴望,成为她日后投身科研的原始动力。
严鑫雨考入宜宾学院后,并未止步于书本知识。她观察到,尽管全国多地已开始探索智能化养蚕技术,如重庆永川的智能养蚕基地通过机器人喂养实现全年无间断生产,但针对采茧分级环节的自动化设备仍属空白。这一发现坚定了她以科技破题的决心,也为其后续研发指明了方向。
二、传统工艺遭遇瓶颈,智能化转型迫在眉睫
蚕桑产业虽承载文化底蕴,却难掩生产环节的现代化短板。传统养蚕依赖人工经验,尤其在采茧阶段,需手工剥离蚕茧并依据大小、色泽分级,效率低下且易损伤蚕丝。严鑫雨团队调研发现,即便是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浙江绍兴的工厂化养蚕项目,虽通过恒温环境与人工饲料实现“天天产茧”,但精细化分拣仍需大量人力支撑。
此外,蚕农对技术设备的接受度亦成挑战。部分农户担忧设备成本高、操作复杂,更倾向沿用传统方式。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实用性,成为团队亟需解决的矛盾。严鑫雨意识到,唯有开发出操作简便、适配小规模生产的设备,才能真正推动产业升级,而非仅服务于大型企业。
三、产学研协同攻关,智能设备落地生花
依托宜宾学院的科研平台,严鑫雨组建跨学科团队,聚焦采茧分级环节展开攻关。她们借鉴国内外智能农业装备经验,如湖南省研发的多功能养蚕机通过机械传动替代人工搬匾,以及四川省农科院的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将物联网技术与机械设计相结合。历经数百次试验,团队最终研发出“蚕茧智能分级采茧自动化设备”。
该设备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精准判别蚕茧品质,机械臂则模拟人工分拣动作,实现无损抓取与分类。设计上注重轻量化与模块化,既可集成于大型养蚕工厂,也能适配散户蚕农的小型蚕房。团队还开发了简易操作界面,通过语音提示与触屏交互降低使用门槛。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细分领域的技术空白,更展现了“接地气”的创新思维——以实用主义推动传统产业渐进式变革。
四、技术反哺乡村振兴,蚕桑文化焕发新生
严鑫雨团队的研发成果,是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的缩影。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蚕桑产业的智能化转型不再局限于提升效率,更承载着文化传承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使命。正如浙江乌镇通过“轧蚕花”民俗活动融合文旅与养蚕技术,珙县亦可借力智能设备解放劳动力,让蚕农有更多精力挖掘蚕桑文化价值,开发研学体验、丝绸手作等新业态。
未来,严鑫雨计划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广设备的同时开展技术培训,帮助蚕农跨越“数字鸿沟”。她坚信,智能化的本质并非取代人力,而是让人从重复劳动中解脱,回归对技艺的深耕与创新。这场由青年学子引领的“蚕桑革命”,正以科技为笔,在古老产业中书写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柯鹏
2025-04-07 18:33:56
2025-04-02 17:07:03
2025-03-26 20:45:21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