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慧书法专题作品展以《始平公造像记》研习为例引发书坛关注
原题:魏象慧风 致敬经典——肖慧书法专题作品展以《始平公造像记》研习为例引发书坛关注
一部书法史,半部在浙江,而绍兴则贡献了其中最为华彩的篇章!
2025年1月3日,“魏象慧风——肖慧书法专题作品展以《始平公造像记》研习为例”在绍兴博物馆完美收官。
“这次展览的最大亮点就是展览的题目,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篇论文的题目——以《始平公造像记》研习为例,肖慧把这种方式引入到书法创作中,这是他充满智慧的地方。据我了解,以这样的形式搞展览的很少,当下我们缺的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的深化、深入,所以,以这样的形式来对书法实践进行一种探索,非常有意义。”中国书协理事、浙江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何涤非说,一个书法家要有标识度,所谓标识度,就是要有一定的风格,肖慧近几年来一直在魏碑中寻找、探索书法创作的路径,这是他文化自信的体现,或者说是绍兴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
以研习为例 开书展先河
由浙江省书协、绍兴市文联主办,绍兴市书协、兰亭书会承办,绍兴博物馆协办的此次专题展,不仅创造观人数新高,而且引发全国书坛的广泛关注。
《始平公造像记》是由孟达撰文、朱义章书写的龙门石窟造像题记之一,石刻位于洛阳市南郊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刊刻于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另有太和二年、十二年、十九年等数种说法)。书体为楷书。为“龙门四品”和“龙门二十品”之一。《始平公造像记》是龙门石窟中唯一一品阳刻作品,记录了比丘慧成为亡父造佛像的缘由及愿望,石刻正文纵向10行,每行20字,有方界格,石高75厘米,宽39厘米,额楷书阳文“始平公像一区”2行6字。文与格栏均阳刻凸起,是石刻中所少见的。此石刻已泯尽隶书痕迹,有汉晋雍容方正之态,书法雄重遒密,端庄流逸,富有清刚之美。
难得的是,该专题展肖慧以研习《始平公造像记》为着眼点,集中围绕《始平公造像记》,分“崇尚经典”“意与古会”“砚边絮语”三大板块——如同长卷舒缓,脉络清晰展现他执着碑学、精进书艺的创作与研究状态,展出肖慧18年来学习研究《始平公造像记》的成果,精选2010年至2024年间《始平公造像记》临作,以及取法《始平公造像记》创作的作品40余件(套),立体展现了魏碑楷书之学、历代评价之说、作品创作之妙。作品方中寓圆,碑帖融合,以柔毫表现碑刻的金石味,颇有岱宗气象,旨在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开幕式上,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洪海在致辞:绍兴历代书法名家辈出,灿若星河!绍兴不仅是行草书之圣地,也是魏碑楷书之重镇。在实践魏碑创作道路上,肖慧已有了对魏碑经典元素的充分把握。此次展览,正是绍兴书法名家肖慧十几年来研习以《始平公造像记》的成果汇报,是作者致力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绍兴碑学传统,普及书法美育的致力实践。
“在展览作品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始平公造像记》那点线的雄峻、结体的缜密、气象的浑穆,都在肖慧的笔下得到了精妙绝伦的传承与呈现,仿佛古老的魏碑艺术在当代书法语境中获得了新生,焕发出别样的魅力。”中国书协理事、中国金融书协主席郭永琰在致辞中说,“魏象慧风——肖慧书法专题作品展以《始平公造像记》研习为例”视角独特,这一展览形式,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大众书法美育的大门,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更深入、更真切地感受书法艺术之美。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中国书协理事洪厚甜点赞:“浙江书风,老一辈都在碑学上有深厚的研究,譬如沙孟海、徐生翁、沈定庵等有很高的成就。现在浙江写碑一路的,像肖慧这样沉浸十年以上的,在碑学领域这样下工夫,这种雄强,大气磅礴,很少。”
“书之道,静者得,智者晓。书之神,墨可事,笔可为,凡诚心敬意,必有佳作。书如当时者,则更有神。”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副主任王学岭感言,肖慧选择《始平公造像记》并经营多年,碑楷朴实、灵动、舒展、生动。是智者,是魏碑静心思考的慧人。
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秘书长张瑞田所说:目前书法创作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如何在展览中找到自己的特点是很难的,但肖慧书法专题作品展却给评论家预留了很大的阐释空间。现在很多书法个展都求全求大,而肖慧求的是真,求的是实。他的展览表现的是一块碑、一种字体研习的过程的和目的。“魏象慧风”这个名字既有空间感,又有文采,命名独到,有深度、有魅力,体现了绍兴这片土地的文化深度。
“当下书家写小字楷书的多,真正的大楷写得好的特别少,尤其是魏碑的大楷。看了肖慧的展览,我发现好多作品中一个字超过20厘米,所以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宏阔、非常大气。”中国书协理事曾锦溪说,这些年,肖慧问道于孙伯翔先生,孙老可以说是康有为、赵之谦、弘一法师等碑学大家余绪里面的旗帜性人物。今天看到的肖慧作品,很多是传承孙老的精髓,并且他在魏碑上下了深功夫,我们可以看到字体结构非常严谨,笔法也非常到位。浙派书风在当下来说以“二王”为主的居多,肖慧的魏碑字写得大,还很有气象,是非常难得的。他在魏碑取法方向包括整个艺术创作上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寻鹿兰亭路 禹魂天地间
展览期间,同时举行的“魏象慧风——肖慧书法专题作品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聚集一堂,更是你来我往交锋,观点碰撞出真知。
“肖慧是孙伯翔先生的高徒,跟随孙先生十多年,也是我们一直关注的作者之一。”洪厚甜说从现在来看浙江书法的状态,像肖慧这样沉浸10年以上写碑的,并在碑的领域这样下工夫的绝无仅有。浙江书风给人的感觉就是柔美的、雅致的。但是,像肖慧这种雄浑、大气、磅礴,每个字能够写到40公分左右的,在浙江很少。也就是说,肖慧并没有在绍兴这个地方就近取法,而是瞄准了孙伯翔先生,瞄准了北魏。
当我们手里拿到肖慧作品集,尤其是我们看了现场以后,再来看这个作品集,每一件作品就是在我们脑子里面有一个现场感,曾跟不少朋友交流过程中我是很强调现场感,也就是看照片和看集子绝对不是一回事。为什么一定要到现场去?因为你看《龙门造像》你不在龙门的时候,拿到一本书怎么也想象不到在龙门的那种状态。我们走到龙门的时候,看见一群佛龛原本整体气象的时候,这个落差有多大,所以现场感特别重要。比如,我们打开这个条屏,在书上就是全开,你要在展厅里面,这个难度可想而知,这个对技术的要求可想而知。
也就是说,一个单一的书体要撑起一个展览,对于一个书法家,对于一个艺术家的个体要求、技术要求、自己的风格表达、形态状态的要求,难度非常大。这么多年,肖慧没有去写一个僵死的《始平公》,而是很善于吸收前人的智慧实现了楷书的书写。这也是为什么肖慧获得兰亭奖能够得到评委的认同。我们关照肖慧,肯定要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来确定他的价值,给他确定今后的走向。这个学术研讨会,不仅仅要说肖慧怎么好,我更想谈论和关注的是肖慧的今后。一种学术要看他怎么来,更要看他的未来走向。
王学岭坦言,肖慧这个展览是有主体的,是有界定的,就是《始平公造像记》的临摹与创作的体会,所以在他的作品里面没有别的,只有基于《始平公造像记》基础之上的创作。整体上是40件作品,既有大的,也有小的,最大的,也就是篇幅最长的是十八条屏。这个展览分了三个主体,一个是“崇尚经典”,这部分主要是谈他对经典的体会,第二部分是“意与古会”,就是他从临摹到创作了,第三部分是“砚边絮语”,这部分也是他的体会,总共三个部分。总的来讲我觉得这次展览是成功的,可圈可点。相信肖慧会在《龙门二十品》的其他多少品或者在北碑里面得以拓展,如果那样的话就会得到丰富,不仅仅是楷书,其实在隶、篆等等上都应该去吸收营养。就像我在十三届国展楷书评审说明会上说的一样,真正能把楷书写好的不在楷书本身,它是多方面的修养。
“肖慧是绍兴人里面深藏不露的一个老资格书法家。他今天把《始平公造像记》作为一个主题性搞一个展览,是有学术含量的,值得提倡。”西泠印社社员、美术报原首席记者蔡树农直言,我们现在的展览多如牛毛,但正儿八经从学术的角度搞展览还是非常稀少,或者说你即使搞了,如果你本身没有非常高端的书法创作实力,也不可能引起书坛的关注,这点我个人感觉肖慧也非常不容易。
说一句比较真心的话,肖慧这种创作实力,从技法的层面某种角度上他基本解决了,而且他不仅解决了写《始平公造像记》的技法层面,而且在这个基础上他有自己的理解在里面,所以这个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如果从当代角度,他还是能够活学活用,也不完全一样,而且写得比较宽博、开张,刚劲、婀娜——可以说肖慧从某种角度上跟他的某种性格有关,可能也是外柔内刚,这是绍兴人最厉害的地方。
“我们在兰亭所在地,以龙门的《始平公造像记》为题,致敬经典,这本身就很有意义。”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馆员晏晓斐谈到了碑帖之争的问题,有人认为碑帖本一家,这也对;碑帖有争,还是对的。其实书法史就是一部由刀和笔书写的历史,书法最早的时候是契于刀,因为3000年的甲骨都是刻在甲骨上面,包括青铜铭文等。有人说透过刀锋看笔锋,是后来者的见解。
根据现场的观展感受,晏晓斐急就了一首小诗,作为对肖慧个展的观点:“治刚追独秀,师道仰先贤。寻鹿兰亭路,禹魂天地间”,所谓“治刚追独秀”,是以刚治刚,肖慧走的路跟别人不一样,他是一门深入,他用的这一招跟浙江和绍兴本地的文化有很深刻的关系和渊源。
所谓“寻鹿兰亭路,禹魂天地间”,这个“禹魂”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写《始平公造像题记》也好,写《张猛龙》也好,这个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碑里面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言为心墨,没有思想就没有力量,当下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回归,回归到传统、回归到内心,回归到现实,回归不是回去,是思考、反省、调整,是为了下一次的出发。真相在语言的空隙之间,每个字、笔法都有它的象,象的背后是思维、情感,是我们真正值得探讨的真义。
书法家都是始于临摹,终于创作的。结体需要用笔的全面效忠,又需要给用笔自己的呼吸和姿态;用笔也需要在结体中寻求建筑支撑的作用,同时又需要一个更宽裕的生态。用笔和结体就是书法的两个支点,通过汉字来承载一个人的全部状态,鉴于这项工作的矛盾性和深刻性,我们只能把它交给自己和古人之间的一个时空,通过“人书俱老”这种机制去实现它。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肖慧兄的明天,他现在在中国当代书坛已经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了。
回归至内心 从头再出发
此次展览以《始平公造像记》为专题,按常理,以单一碑帖为研究方向举办展览易显单调乏味,然而走进肖慧此展,却觉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虽字体多以魏碑为主,但凭借形式的变幻、章法的多样以及题款行草书的穿插,毫无枯燥之感,极具观赏性,从观众的评价中亦能体会到这一点。
专家研讨会上,中国书协理事,中国金融书协主席郭永琰分析道:肖慧为此次展览可谓用心良苦,笔法上起笔方圆兼施,运笔稳健流畅,收笔恰到好处。他极为注重行笔技巧与墨色浓淡枯湿的变化,此次《始平公造像记》专题展所呈现出的厚重、沉稳之感,正是其平日修养的成果。于章法方面,正如诸位专家所言,本次展览以大字为主。大字在书法创作中难度颇高,草书、行书结体多变,易于把握,而楷书大字则易出现字形不正、结构松散、笔画软弱等问题,肖慧却成功攻克难题。其大字尺寸不一,或一尺见方,或两尺见方,皆能彰显《始平公造像记》的雄浑韵味。虽有专家指出部分笔画稍显薄弱,我认为只是时间问题,建议他可多研习篆书,篆书对楷书大有益处。楷书与篆书执笔、行笔方式有别,楷书有所成就者多对篆书有所钻研,篆书写得好,有助于楷书的雄强、浑厚与稳重。洪厚甜先生谈及他写楷书时兼练篆书,此乃经验之谈与秘诀所在。
在中国书协理事曾锦溪眼里,肖慧作品给我们呈现出来的除了气象大以外,有生、涩、拙之气,这样我们在书学中可以解决另外一种审美元素,他给我们增加了沧桑感。当然这跟书学的材料有关系,因为看到的展览作品大多数是比较熟的纸张,如果尝试用一些生的、半生熟的纸张在水跟墨的使用上进行探索,可能整个作品的精神面貌也会有所改变。并且用笔上,如果纸张生,楷法的碑的棱角相应也会得到一些弱化,可能更能够体现一些更加自然的书写。
因为我们坚实的继承当然很好,但最后一定要走出来,我们回观赵之谦、康有为等等,他们最后都是碑骨帖面,把碑的架子作为一种骨架,但是用篆隶的线条化碑的造形,最后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特点。看了肖慧的展览,我觉得他在未来的书法发展之路还有无限大的可能,因为他做得非常坚实。在未来的发展上,像刚才洪厚甜先生建议的在篆籀下功夫,可能以后逐步会化掉一些碑的东西,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碑帖研究的艺术道路。
“我和肖慧都是金融书协资深的理事,所以我跟肖慧一直有联系、交流。肖慧办的几个大展,我都到场观摩学习,感觉每次看肖慧的展览,都能使我内心泛起涟漪。同时我也在反省、在思考,因为有感悟。”中国书协会员邬浙雷认为,肖慧的大字作品雄强、整肃,小品比较典雅、精致,因为他原来是写苏东坡的,且不是泛泛而学。所以他的书法基因正且丰富,这次展出的作品既有碑的雄强,又有帖的润泽。所以,看肖慧的作品不能单一的看,认定肖慧就是写碑的,其实他是从写帖蝶化而来。
以帖学滋润魏碑,所以作品很灵动。因为碑本身是雄强的,一般学碑的作者都是越写越强,潘天寿先生说过学书要“一味霸悍”。肖慧是用帖意滋润魏碑书风,把江南书家的儒雅、飘逸又放在里面,这已经是很大突破的,非常厉害。因为一般书家感觉写碑就是要“雄强”,但是他能从另一面去关照它,这就是肖慧聪明的地方,也就是说他是用“思想”在写字。他是在传统文人书法强调书写性的基础上,以哲人的思想高度在演绎魏碑的雄强,写出江南碑学滋润的感觉,非常可贵,肖慧已经走到了这个高度。当然也不是说他的作品已经很完美了,他的作品还是注重刻画魏碑点划、形态,还是有“像”的束缚,展厅上展示的康有为、沈曾植、于右任等魏书大家书法作品图片中,皆可窥见他们学魏碑取其神而脱其形,赏读他们的墨迹令人神思飞荡。
在浙江,在绍兴学二王一路帖学风气的地方,能写碑著称的书家不多,肖慧绝对是最显眼的。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专职研究员赵际芳感叹:学习书法不易,每一个人对自己能有清醒的定位和明确的方向更不容易,肖慧显然是早早明确了方向,并不断前行。接下来的书学之路漫长且艰辛,如何在始平公、龙门二十品之外,找到更大的突破,在注重笔画与字形之外,用篆籀笔法、行草笔意,探索魏碑书写的新路径,是我们共同要面对的课题。
中国书协会员彭飞与肖慧认识20来年了,他2014年、2019年,包括今年的三个展览我都参加了,一次比一次精彩,这是给我最深的感觉。如果他的技巧的同时在诗词方面能够再进步,以后创作用自己的诗词,自己的联句,写自己的东西来面世,这样更精彩,我觉得下一场肯定更精彩。我做了一首七绝,送给肖慧:“古阳洞内存佳品,后学心游悟魏碑。方笔流芳传百世,慧风精妙献明时”。
辽宁省书协副主席,锦州市书协主席刘远武第二次走进绍兴,每次都感到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气息。肖慧通过这个展览,肯定是在蓄势待发,也是在思考自己将来的创作走向,风格的取向需要深入的思考,开辟一条新路,对艺术家来说是很难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肖慧具备了禀赋刻苦用功,也具备了自已的见识,这是一个中青年书法家很难得的,我们有理由期待肖慧会走出一条自己非凡的创作之路。
中国书协会员孙永志和肖慧是同门,都是孙伯翔先生的弟子。书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是无论怎么吸取,都要有自己的审美定位——最想表现什么?作品拿出来给人一看,是雄还是雅?比如说《始平公造像记》想要表现得更雄浑,如果想变化一点可以怎么写,我估计这也是肖慧在思考的问题,这是大家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
“往往支撑一个人能够站起来的是骨头,但我们什么时候看见谁的骨头了?学术也一样,可能也是看不见的。”在洪厚甜看来,我们并不是在表象上要把它写成一个东西,而是要在内涵、内在要具备这个东西,书家才能走得更远。学术真正的跨越,往往就是在边界上的突破,比如把北京增加10倍,中国的版图没有改变,但是你在边界上往外推一公分,中国的版图都在改变。学术也是一样,学术真正的突破是在学术临界点上的跨越和拓展。
总之,横向跨越,纵向融汇,是我们在学术能够实现的新境界、新突破,带来可能的光明大道——所以肖慧有今天,也更期待他在学术上不断跨越攀升,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书法明天。
无疑,肖慧书法专题作品展意义深远,它犹如一座桥梁,不仅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书法、欣赏书法、进而热爱书法,更通过对《始平公造像记》的深入研究与再创作,大力弘扬了中国汉字之美、书法之美,成功地将书法艺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之与周围环境相互交融。
如是,让书法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博展厅的展示、古代碑帖的记载以及当代创作的范畴,而是真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带上了浓浓的烟火气息,逐渐成为一种文化风尚,彰显出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内涵,实现了古老书法艺术的活化传承与融古出新,为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作者:刘慧,系浙江日报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谢勇锋
2025-03-26 20:45:21
2025-03-15 21:12:50
2025-03-14 18:15:00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