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农文旅融合破局:认领经济+文化赋能+生态循环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3月18日,西京学院“稻香智行”团队师生基于铜川市宜君县的实地调研,围绕县域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完成了《宜君县域农文旅产业发展对策调研报告》。报告通过系统梳理当地农业基础、文化资源及旅游发展现状,针对产业协同不足、品牌效应薄弱、数字化程度较低等核心问题,提出"三产联动、文旅赋能、科技助农"的创新发展路径。具体建议涵盖:构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链生态圈,打造特色农文旅IP矩阵,推进智慧农业与数字文旅平台建设,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机制等。研究成果已通过学术渠道呈交相关部门,为宜君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决策参考。
政策东风强劲,实践挑战犹存
报告指出,作为西安-延安交通廊道上的生态明珠,宜君县坐拥旱作梯田、彭祖药谷等特色资源,但农文旅融合仍面临三大核心矛盾:
景观同质化掣肘:梯田景观辨识度不足,64%游客认为“缺乏特色”,旅游收入仅为邻近洛川的43%(数据来源:《2022年陕西省县域旅游经济统计公报》)。
产业融合度低下:88%景区业态为初级农产品销售,72%游客渴望“深度农耕体验”却无渠道(数据来源:项目组问卷调查)。
价值链断裂:玉米深加工率不足20%,黄精药材80%以原料外销,农民年人均收入较全省低5000元(数据来源:《2022年陕西省农业农村经济统计年鉴》)。
三大创新策略,重构产业生态
认领经济激活土地价值
借鉴“共享农庄”模式,在宜君梯田及彭祖药谷推出“一平方米农田认领计划”。游客可通过APP实时追踪作物生长,选择“亲子耕种”“云端托管”等模式,收获期定制加工玉米须茶、黄精药膳等特产。数据显示,68%潜在客群对此感兴趣,亲子家庭占比达75%(数据来源:问卷调查)。该模式不仅延伸农业产业链,更推动“过客”变“常客”,实现景区流量与农产品销量的双向跃升。
农耕文化赋能旅游体验
深挖仰韶文化、彭祖养生等IP,打造“梯田丰收节”“古法农耕工坊”等沉浸式体验。通过VR技术复原战国梯田耕作场景,开发玉米皮编织、黄精皂制作等手作项目。实测显示,参与文化体验的游客人均停留时间延长至3.2天,二次游览意愿提升40%(数据来源:项目组实地调研)。这种“文化+体验”模式成功突破“农产品摆摊”初级业态,让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硬通货。
生态循环构建产业闭环
在梯田与药谷引入“玉米-禽类-黄精”共生系统:禽类除草减少30%农药使用,粪便还田提升土壤肥力,同步开发“黄精炖鸡”“玉米土鸡汤”等预制菜品。测算显示,该模式可使每亩土地综合收益提升45%,带动20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8000元(数据来源: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生态养殖模式研究报告》)。这种绿色经济范式既守护了黄土高原的生态底色,又开辟了“三产融合”新赛道。
全域思维破局,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宜君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景观复制’竞赛,而是资源重组与价值再造的革命。”调研组负责人强调,通过认领经济重塑人地关系、农耕文化激活精神内核、生态循环夯实产业根基,宜君正走出一条“梯田变课堂、药材变文旅、农民变导师”的转型之路。该模式不仅为黄土高原同类县域提供借鉴,更为全国农文旅融合贡献“在地化创新”样本。
责任编辑:柯鹏
2025-03-15 21:12:50
2025-03-14 18:15:00
2025-03-13 19:11:31
2025-03-10 18:14:33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