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矿坑变身"生态课堂":产教融合赋能实践育人新范式
在信阳市浉河区柳林镇,一座深达百米的废弃矿坑正成为创新教育的试验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将工业遗址修复工程转化为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构建起“课堂在矿坑、教材是项目、教师是导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鲜活样本。
1.矿坑里的“活教材”:课程资源开发
“同学们看,这些灰白色岩壁是典型的石灰岩风化层……”在矿坑边坡修复现场,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地质勘测实践课。传统课堂里的“边坡稳定性计算”,现在变成了手里的测量仪数据。“园林学生小张展示着刚完成的《矿坑调研分析报告》。通过参与水文监测、土壤改良等真实项目,学生们已累计完成百余份实践报告。
2.产教融合新场景:校企双元育人
在矿坑顶部的“工业记忆广场”,园林设计团队与师生共同打造的“矿石艺术装置”吸引游客驻足。课程团队与多家生态修复企业共建实践基地,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企业工程师带着实际项目进课堂,学生参与方案设计、施工监理全链条。
“这个阶梯式净水系统的设计,融合了3个学生团队的创意。”项目工程师李工指着人工湿地系统说。这种“真题真做”模式,使企业需求与教学创新形成良性互动。
3.教学革命进行时:评价体系重构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的期末答辩现场,学生小陈展示着用矿坑碎石制作的生态花盆:“我的作品实现了,零成本+高成活率。”该校创新构建“三维评价矩阵”,从工程价值(40%)、生态价值(30%)、美学价值(30%)三个维度考核学生作品。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教师层面。“以前我们教怎么做,现在教为什么做。”参与课程开发的老师展示着教学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企业导师的建议。
矿坑里的教改实践,打破了三个传统边界:课堂边界——将工程现场转化为学习空间;学科边界——融合地质、生态、设计等多学科知识;评价边界——由企业、社区、游客多元参与评价。
当教育走进真实场景,知识便获得了生长的力量。柳林矿坑的教改实验证明,工业遗址的重生与教育革命的共鸣,正在谱写产教融合的新篇章。正如教育专家所言:“最好的课堂,永远在现实的大地上。”
【作者:赵晶晶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林学院 河南省2024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重点项目:旅游类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研究与构建(编号:2024SJGLX0199);信阳农林学院2024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园林规划设计的跨学科性与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24XJGGJ32);2024年河南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基于虚拟仿真的“园林规划设计”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31104601270846)】
责任编辑:柯鹏
2025-03-15 21:12:50
2025-03-14 18:15:00
2025-03-13 19:11:31
2025-03-10 18:14:33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