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课堂领导力基本概念梳理
胡捷 余富茜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3)
课堂是高校教师展现风采,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课堂领导能力是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之一。教师内在素养如何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教师课堂领导学生学习的表现之中。何为领导、领导力,何为教师领导力,何为教师课堂领导力,搞清楚这些基本概念是做好高校教师课堂领导力提升工作的前置性条件。
【作者简介】胡捷,男,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余富茜,男,西北政法大学202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概念是构成科学理 论的基础。高校教师课堂领导力研究要从梳理领导、领导力、教师领导力、高校教师课堂领导力等基本概念入手。
一、何为领导、领导力
就词语本身而言,“领”、“导”二字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不过是分开了来使用的。所谓“领”,项也;“导”,引也。“领”、“导”二字连用的情况最早见于我国西晋时期,如陈寿所著《三国志》中就有“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导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这里“领导”一词的意思是“任”、“兼任”,此时并没有带领、引导之意。现代汉语辞书中“领导”一词就有动词、名词两种用法,三种解释,分别是:①率领并引导;②担任领导工作的人;③领导机关。作为名词使用时,“领导”一词主要是指“领导者”。作为动词使用时,“领导”一词则是指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以实现领导者意愿与组织目标的行为与过程。
就管理学范式中“领导”一词的科学内涵而言,人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例如,约翰·科特在《变化的因素》中从工作角度对“领导”的含义给出了三方面的解释:①建立目标和方向;②以既定目标为中心,将工作人组织、团结在一起;③鼓舞和推动他们朝向既定的方向前进。
究其本质,所谓领导主要是指以目标为牵引,由领导主体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竞争与合作等途径获取和调动各种资源,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思 想与行为,以实现领导者个体与组织集体既定目标,完成共同事业的行为及互动过程。领导一般包括五种要素:领导主体、领导客体、领导手段、领导目标以及领导环境等。领导过程就是上述五种因素的互动过程。
随着对“领导”研究的逐步深入,领导问题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领导力问题。国外对领导力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根基深厚,产生出了一大批有价值、有影响力的理 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例如,美国学者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认为,领导力是一种对人们的影响力,是一种获得追随者并使之甘心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能力。1953年,吉伯(C.A.Gibb)发现非凡的领导者具备智力超群、英俊潇洒、能言善辩等七项特性。国内关于领导力问题的研究则起步较晚,基础较弱,但进步明显。例如,我国学者邓汉惠和黎金荣等人提出了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 论的一线管理者领导力权变模型,并针对企业处于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为一线的管理者提供了领导力开发的方法和途径。他们认为,当企业成熟度提高并迈入更高发展阶段时,一线管理者领导力重心将会从权力性影响力向非权力性影响力过度。
总之,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目前关于领导、领导力问题的研究主流观点呈现出以下三种发展趋势:第一,研究领域从传统的政商领域逐步扩展到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第二,研究对象从关注领导者个体素质向关注集体领导、参与领导等领导体制转变。第三,研究方法从查询资料,问卷调查,走访交谈等传统方法向数据分析、计算机建模等信息化方法转变。
二、何为教师领导力
伴随着管理行为普遍化、权力逐步下沉的发展态势,领导、管理、权力,这样的术语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一般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一些有雄心野望的高校教师也愈来愈多的渴求在学校权力架构中占有更高的席位,拥有更多的话权,对教学科研以及自身命运有更多的决定力量。教师领导力理 论应运而生。
“教师领导力”(Teacher Leadership)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英、美、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源于学界对广大教师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重要性的认识。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缺少教师的积极参与,单凭校长领导教育与学校变革,是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的,于是教师参与到学校领导管理过程中成了大势所趋。例如,2006年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院主办了《教师领导》杂志,专门探讨与教师领导相关的问题。罗伯茨(Roberts)更进一步认为,领导不仅是建构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是通过学习引领的,而不是以权力为基础的。[①]Harris和Lambert(2003)将教师领导力所需的技能、技巧概括为个人能力(倾听和反馈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及关心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合作能力(决策制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化解冲突的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反应能力、沟通能力、影响能力及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变革能力(计划能力、变革能力及专业发展和提供支持的能力)。总之,无论教师领导力的概念如何伸缩,教学能力始终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学能力最重要的表现场所就是课堂。教师领导力最重要的构成就是教师课堂领导力。
国内对于教师领导力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研究数量看。2000年前后国内对于教师领导力的研究渐趋升温,相关论文也逐渐增多。2012年后,国内关于教师领导力的研究不断深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研究目的看。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期待加大对教师领导力问题的研究来打破传统学校发展模式,教师不仅能参与日常教育教学管理,还能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有助于提高观念广大教师实现学校目标的使命感、责任感,也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内在动力。
三、何为高校教师课堂领导力
高校教师课堂领导力概念的萌生是对高校教师职责使命、教育初心以及安身立命根本所在的思考与警醒,对高校职能本质的追索与回归。“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参剥纷繁炫目的教育表象,最终留下的仍是课堂与能力两个最基本选项。所谓高校教师课堂领导力,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在正式课堂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教育基本规律,围绕教学任务与目标,展现领导者素质,实施诸如营造教学环境,教授知识技能,组织配合活动,凝聚学生意志,处置突发情况等在内的具体教管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其获取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方面正确引导的领导行为及领导能力。
高校教师课堂领导力的主体是高校教师,基本领导责权,不可推卸,不可旁落。高校教师课堂领导力的客体是学生,即在高校课堂之上认真听讲,接受教师教育的教学对象,基本对象不可模糊,不可混淆。高校教师课堂领导力发挥的时空环境是高校课堂正式授课过程,基本阵地不可松懈,不可丢弃。高校教师课堂领导力的实现环节是由高校教师内在领导者素质,具体领导过程以及领导行为三部分组成,基本环节不可或缺,不可孤立。高校教师课堂领导力的实践表现是由具体的教管行为体现出来。高校教师课堂领导力的价值指向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方面的正确引导,加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基本追求不可松动,不可降低,不可背离。相对于传统的个人经验式的课堂管理方法手段,高校教师课堂领导力具有系统、深刻、开放、灵活、精准等基本特征。
总之,高校教师课堂领导力,就是由领导主体,领导客体,时空环境,实现环节,实践表现,价值取向等六部分组成,具有系统、深刻、开放、灵活、精准等五种基本特征,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能力系统。
[①]Linda Lambert. Leadership Redefined: an Evocative Con-text for Teacher Leadership[ J]. School Leadership&Management, 2003, 23(4): 421- 430.
责任编辑:柯鹏
2024-12-12 16:27:41
2024-12-02 21:27:54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