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谱写教育强国新篇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师工作,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为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奋斗目标,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将鼓舞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贡献,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篇章。
铸魂强师,把握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意义
助推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教育家精神的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教育家精神能够为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提供精神引领,将从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加快补齐教师队伍建设突出短板、强化高素质教师培养供给、优化教师资源配等方面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支撑,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教育家精神的支撑。精神引领培育大国良师,教师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身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特殊使命。人无精神不立,教育家精神是对教师队伍理想信念的集体教育。锻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思政课”建设工程等深入实施,需要重视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在教师群体中营造自我精进,追求卓越的氛围,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合理、充满活力、可堪大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教育家精神的驱动。“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育家精神体现了教育培养的发展方向,引领教育理念的变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精髓,善用“大思政课”,将“三全育人”融入立校办学、教书育人全过程,深入推进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把人民期待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培育涵养,坚持教育家精神引领激励
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职责第一位的就是“传道”。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教师要心怀“国之大者”,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行为世范、以德育才,教师当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教育家精神具化在教书育人的每个环节当中,影响着教师教育价值、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选择。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做“四个引路人”,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身体力行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誓言。
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学术造诣是评判教师队伍能力的基本要求,教育创新是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奋斗目标。要做好“经师”,筑牢教师知识结构,关注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实现自身专门化向专业化的转变。
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家精神要求人民教师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仁而爱人,润己泽人。让学生在爱的滋养下健康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德树人,帮助他们实现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发展。
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一直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胸怀“两个大局”,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进步一边。教师更应当眼纳四海、胸怀天下,引导学生打开观察世界的窗口。
笃行不怠,勇担教育强国建设使命
“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创新,需要全社会同向发力、精准解难,奋发有为共同担负教育强国建设使命。
各级政府要系统谋划,加强教师队伍思 想政治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建设举措步入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持续推进强师利师惠师政策,与其他部门多方联动,健全教师待遇保障、深化教师管理改革、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同时,实施好公费师范生培养和“优师计划”“国优计划”“特岗计划”“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等重要教师专项,拓宽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为教师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综合培养教师队伍素质。
社会各界要守正创新,多元举措涵养尊师重教风尚。每年九月作为尊师主题月,也是加强尊师文化建设、营造重教良好氛围的关键契机。要综合利用融媒体平台,以教育家为榜样,创新广泛宣传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等感人事迹,发挥模范典型引领作用,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浓厚氛围,让教师切实体悟到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职业成就感,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通过塑造尊师爱师、崇学尚学的社会导向,推进教育协同创新、多样化发展,促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广大教师要教学相长,勤学榜样提高专业素养。教师首先要时刻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切实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文化认同、专业认同、身份认同。面对数字时代新局面,教师要主动参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教师寒暑假研修、参与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培训,提高网络育人能力、实现自身数字化转型。同时,要重视教育研究与创新,综合多种路径培养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为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坚实的后备力量。(乌兰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9-11 18:20:21
2024-09-05 21:31:06
2024-08-29 21:45:40
2024-08-29 10:55:00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