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农学子三下乡:红色传承进乡村,重走革命峥嵘路
为深刻理解抗美援朝精神,将红色血脉与农学情怀根植于松山沃土,“集”韵探索,筑梦“安”途实践小队于7月16日赴吉林省集安市榆林镇拜访抗美援朝老兵——关成有前辈。
在实践团成员到达后,关成有老爷爷十分热情的招待我们,同大家进行交流。在谈话中,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老爷爷已有91岁高龄,身体还十分健康。在抗美援朝期间,通化地区有4587名优秀青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关成有老前辈就是其中一员。1950年 10月,年仅16岁的关成有成为了38军112师32团一营二连的战士,随即入朝作战,他先后参加了大同江、松骨峰、白马山等战斗和战役,直到1956年才返回国内。
据关老爷爷讲述,他是第一批入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当时入朝的战士每人都背着枪支、弹药和口粮,有四五十公斤重,天上美军飞机还在不断轰炸,有的战士因体力不支而掉队,有的双脚都磨出了血泡。他说自己的双脚也都是血泡,袜子都被血粘得脱不下来。老爷爷生动的语言,仿佛带领成员们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幕幕历史重现,更警示着成员们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随后,关老爷爷还非常自豪地向实践团成员们展示了他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70周年纪念章和保存至今的作战服。该纪念章的颁发,不仅是对志愿军战士个人的荣誉认可,也是对整个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的纪念,它承载着中国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和对那段历史的深刻记忆,是对抗美援朝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在拜访过程中,关老爷爷不停的说:“现在的生活真好。”但正因这群最可爱的人的守护,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实践团成员即将离开时,关老起身送到门外,笑着挥手,目送车辆远去后,才转身回到家中。
一名老兵就是一部鲜活的教材,一次情境教学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实践团成员在与关成有前辈交流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保家卫国精神。作为农科学子,学习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是必修的课题,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要脚踏实地、奋发图强,在田间地头间增长才干,为农业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图片|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集”韵探索,筑梦“安”途实践小队
文字|吉林农业大学 许妍 朱宇晴
排版|吉林农业大学 朱宇晴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9-05 21:31:06
2024-08-29 21:45:40
2024-08-29 10:55:00
2024-08-26 18:12:17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