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渭渝践耕心,粮野寄农望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是号召,更是冲锋号角。为响应国家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的号召,2024年7月10日至2024年7月19日,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耕地非粮化调研实践团队携手前往榆阳-临渭两区15镇31村开展暑期调研。此次调研不仅掌握了非粮化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力促进了农村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的深入展开。
团队成员与基层干部合影(薛志婧摄)
团队访问并参观了陕西大地种业集团,了解其为解决沙地种植问题提出的漫灌改滴灌项目以及智能滴灌控制系统技术;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陕西大地种业集团目前已形成“种养+”相结合、“产学研用”四位一体、一二三产相融合的现代农业绿色大循环产业链,为榆阳区及周边地区现代农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起到了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在大地种业第一、二农场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到大地种业第二农场现实施智能水肥一体化项目。在此期间,团队利用无人机记录了大地种业第二农场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标准化栽培、全程机械化作业、水肥一体化管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管理模式下的农作物长势。
大地种业第二农场农作物(何海伟摄)
团队在榆阳-临渭两区15镇31村进行走访调研,通过对区委领导、村镇干部进行相关访谈,了解各乡镇的整体耕种现状。团队在对已有外部因素认知的基础上,扎根闾阎走访村户,调查研究不同人群(如个体农户、种植大户和承包企业等)对种植意愿程度降低的主导因素的看法,通过与农户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农户种植方式、有关农业种植技术,深入了解当地粮食与种植结构。
团队成员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薛志婧摄)
榆阳区农村改革最大亮点是土地流转,并且成效显著。农民通过租赁、转让,将土地委托给专业经营者,实现资源整合与规模化运营,提升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方面,集约化生产作为榆阳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策略,正有力推动该区农业转型升级。该模式通过整合零散土地资源,应用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等现代农业科技,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品质,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农业韧性。同时,榆阳区政府推行“4+2+X”政策,聚焦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与两大畜牧业支柱,辅以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临渭区为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农业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双管齐下出台了一系列具体而有力的政策措施。一方面,政府明确扶持以葡萄、猕猴桃等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通过全产业链建设、品牌提升及绿色农业推广,促进农业产业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优化农业劳动力结构,通过职业培训、创业扶持及土地流转,吸引年轻人与高素质劳动力回归,推动规模化经营。同时,注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的品牌建设,如发布《临渭区关于2024年度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培育项目遴选公告》、实施“三品一标”,并构建以粮食、生猪、苹果、蔬菜等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体系,为临渭农业注入新活力,共绘繁荣、可持续的未来蓝图。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通过访谈、问卷、入户走访、实地调研等方式全面收集数据,深入了解榆阳-临渭两区土地耕种现状,以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意愿度为切入点,基于问卷调查与分析与实地访谈资料,立足于明晰我国耕地“非粮化”的原因,运用科学系统的分析方法系统探究农民种植粮食作物意愿度降低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可行政策、保障粮食安全、优化耕地利用提供科学数据。
通过此次榆阳-临渭的实践调研,团队成员深刻洞察了两区耕地种植现状,精准剖析了影响农民种植意愿的根源,为制定精准施策、高效务实的农业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通过实地探访与交流,也激发了基层对国家粮食安全、耕地资源高效利用的深切关注。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浪潮中,渭渝两地致力于在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经济作物潜力,让每一片土地都焕发出最大生机。通过引入智能科技、优化种植结构、强化产业链整合,力求经济作物不仅产量丰盈,更在品质与效益上实现双提升,确保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也让经济作物成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文/何海伟 左子佳
责任编辑:李玥
2024-08-29 21:45:40
2024-08-29 10:55:00
2024-08-26 18:12:17
2024-08-22 12:07:23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