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农大学子暑期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安徽农业大学名“富”“祁”实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黄山市祁门县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24年7月11日,安徽农业大学一行赴黄山市祁门县金字牌镇开展以“万名学子联千村万户,‘青’力‘犇’赴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为期1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文化兴产:艺匠心传与商旅共生
本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金字牌镇的“乡见石坑”景点,深入探访了这一集咖啡馆、陶瓷工坊与供销社于一体的文化商业综合体。在陶瓷工坊中,同学们亲手体验了陶瓷制作的过程,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传统工艺之美。。此外,咖啡馆提供的舒适交流空间,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休憩的场所,更是促进了文化与信息的交流。供销社则通过销售地方特色产品,既展示了乡村的独特魅力,又实现了经济利益的增长。
金字牌镇不仅将艺术氛围与文化精髓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更与当地商业发展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经济文化共荣模式。乡村旅游与地方经济互利共生,这种模式不仅为乡村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乡村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为陶瓷崔世兵老师为团队老师讲解喷釉过程 汪欣雨摄
舞动遗韵:傩艺传心与文脉续魂
团队在祁门芦溪傩舞传习所和塔防镇的深入学习与交流中,参与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的传承活动。传承人谢润华老师不但亲自指导大家如何进行傩舞面具的精细雕刻,还深入讲解了这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傩舞,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民俗传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团队成员们对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深刻意识到,傩舞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的延续和精神的传承。在未来,青年一代也要将学习体验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去,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图为祁门芦溪傩舞传习所介绍 汪欣雨摄

图为谢润华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解傩舞历史文化 汪欣雨摄
农耕新篇:科技春耕与乡梦秋收
通过深入农户家中采访,团队成员们深刻洞悉了农村的机遇与挑战。农民们热情地分享了近年来生活的变化,同时对于生活的改变充满了感慨。农村面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述说着农村的点滴进步,提及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宽,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这些变化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同时农民们也坦诚地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期待。他们希望年轻人能够运用科技知识,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他们认为,只有将科技与农业相结合,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他们期待年轻一代能够发挥自己的自身优势,为农村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石坑村村民 汪子恒摄
宣教兴安:安全加冕与乡防启明
实践团在实践日程中积极策划和协助当地政府拍摄防溺水和交通安全宣传片,为提高乡镇居民的安全意识及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刻体现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理念。
通过这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实践团努力提高乡镇居民的安全意识,为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添砖加瓦,更为推动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同时希望这些宣传片能将成为乡镇居民心中不灭的明灯,照亮他们远离危险的道路,引领他们走向更加安全、美好的未来。

图为团队成员协助当地政府拍摄防溺水视频 汪欣雨摄
志铭双熔:赤诚之誓与砺行之志
在红色教育基地的参观中,团队重温了铿锵有力的入党誓词,铭记了浴血奋战的过往历史。在这片充满英雄气息的土地上,同学们不仅深刻地体会到了先烈们英勇奋斗的精神。而且通过亲身接触那些见证历史的革命文物和丰富的历史资料,青年学子们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洗礼,如同受到了历史的召唤和时代的磨砺。
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情感的升华;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团队成员的爱国爱党之情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心中燃起了熊熊的红色火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团队成员更将以红色精神为坚定的指引,将所学所感转化为报国之力。

图为指导老师张建荣老师带领团队成员重温入党誓词 汪欣雨摄
万名学子联千村万户,“青”力“犇”赴乡村振兴”。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不仅深刻地增进了对理 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全面理解,而且通过亲身的参与和积极的推动,为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新时代青年应当充分承担责任与担当,充分展现新时代青年的风采与魅力。新时代青年也必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之中,共同为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
[指导教师:张建荣]
[王馨悦 汪子恒]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8-29 21:45:40
2024-08-29 10:55:00
2024-08-26 18:12:17
2024-08-22 12:07:23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