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竹编:传承千年的指尖艺术 —— 四川师范大学“竹韵生辉”三下乡实践团队活动深度报道
2024年7月21日,青神县在阳光明媚的夏日,我们走进了青神县,开启了一段探索传统竹编工艺的旅程。青神竹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当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
竹编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7月22日,我们深入河坝子镇,采访了当地的竹编手艺人,全面了解了竹灯笼的制作全过程。在编织环节,他们展示了精湛的技艺,按照既定图案和结构编织,加横条固定,进行顶部边缘回枝,确保灯笼形状规整美观。初加工完成后,手艺人还展示了胶水加固、模具拆除和细节敲打压实的步骤,使灯笼坚固耐用。此外,他们还提到了上色和图案绘制的后续工艺,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能力。
图 1 村民展示竹编灯笼
下午,我们深入兰沟村,与当地省级传承人殷超大师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殷大师自豪地展示了他的竹编作品,从实用的竹扇到精美的装饰品,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和对传统工艺的热爱。
图 2 团队成员与殷超大师的合影
竹编灯笼扶贫
年轮竹艺工坊负责人徐建兵,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他虽身有不便,行走间略显跛足,但心中的热情与坚韧却如同不灭的灯火,照亮了乡村扶贫的新路径。刘德明不仅是当地竹编技艺的杰出传承人,更是众多残疾人心中温暖的灯塔,引领他们通过双手编织出生活的希望与梦想。
随着灯笼的畅销,兰沟村的残疾人群体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这份工作让他们重拾了自信与尊严,感受到了自我实现的喜悦。刘德明的行动,是扶贫与扶志的完美结合。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有爱、有坚持、有创新,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兰沟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他不仅点亮了一盏盏灯笼,更点亮了贫困群众心中的希望之灯,照亮了他们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图 3 团队成员与竹编手艺人的合影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通过深入的调研,我们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为青神竹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持与推广,青神竹编不仅在艺术领域焕发了新的活力,更逐渐转型成为备受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青睐的艺术品。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青神竹编的艺术观赏价值,也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显著的效益。非遗文化的保护为青神竹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使其在艺术价值、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图 4 团队成员调研了解国际竹艺城博览馆
竹编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青神竹编,作为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手工艺,尽管当前面临销售渠道有限和价格定位较高的挑战,但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价值仍旧吸引了全球众多消费者的目光。面对这些挑战,青神竹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们正通过不懈的努力,进行技术革新和设计创新,以提升产品的艺术性和实用性,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他们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和文化展览等方式,将青神竹编的美名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
图 5 瓷胎竹编
年轻一代的参与与创新
我们参观了当地的竹编工厂,与国企竹编生产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与青神县的年轻工匠交流时,我们发现他们对竹编艺术充满热情,并积极寻求创新。他们致力于将传统竹编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旨在开发新颖产品,既展现传统魅力,又满足现代生活的实际需求。这些年轻力量正通过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平台,为竹编工艺开辟更广阔的市场,推动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结语
通过这次充满意义的三下乡活动,我们深刻领略了青神竹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价值。这不仅是一种工艺的展现,更是一段历史的传承和一种文化的表达。我们满怀期待地看到,在政府的坚定支持、企业的创新驱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青神竹编将迎来它的新生。它将作为一座桥梁,优雅地连接着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我们相信,青神竹编将继续以其独有的方式,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8-08 18:05:34
2024-08-06 21:18:31
2024-08-06 18:08:24
2024-08-05 20:36:29
2024-07-31 21:42:48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