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血脉永赓续,非遗文化指间传
——红色基因传承“匠心拾遗”团队
2024年7月12日至16日,四川轻化工大学管理学院“匠心拾遗”团队秉承“红色血脉永赓续,非遗文化指间传”的理念,前往湖北省恩施州开展暑假实践活动。旨在学习恩施州红色血脉并将之相传,亲身体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土苗族绣花鞋、垫),深度了解非遗传统手工业的制作过程,与恩施州土司皇宫刺绣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陈佳家(同时现任恩施州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会会长)及其非遗手工艺人(陈佳家母亲)进行深度访谈,并诚邀陈佳家担任四川轻化工大学管理学院“匠心拾遗”团队的非遗专家顾问,指导我们为非遗文化发展与传统手工艺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一、了解本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
7月13日,“匠心拾遗”团队前往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参观学习。首先进入恩施州的红色革命年代,通过革命文化背景,从观看影像、了解革命人物、参观具有年代感的展品,学习恩施解放之路,直观感受到恩施州背后的红色血脉精神。
其次恩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湖北省人民政府1991年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多样,且分布在不同地域。不管是国家级传统戏剧傩文化,还是州级传统技艺布鞋制作,各有各的文化特色与魅力。
以西兰卡普(土家语)为例,汉译“土花铺盖”,是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手工织锦。它是在木制斜腰织机上用红、蓝、青三色棉线为经线,自由选择各种棉线、丝线作纬线,采用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制成。其图案题材广泛,内容涵盖土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两百余种。
正如溪州竹枝词中所描绘的,“溪州女儿最聪明,丝挑锦被最有名。四十八勾不为巧,八团芍药花盈盈。”足见西兰卡普之精美。
土家族服饰及其图案、穿衣讲究,随着归流以后,服饰随年龄、性别逐步有所区别。
二.以布为纸,以针做笔 ,以线当墨
7月14日,“匠心拾遗”团队前往恩施市咸丰县恩施州土司皇宫刺绣有限公司进行访学实践。团队成员走进咸丰县土苗绣花传习所进行参观研学,作为恩施州土司皇宫刺绣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陈佳家(同时现任恩施州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会会长),先为我们介绍了土苗绣花鞋(垫)的传承人陈永丰及其妹妹陈梅生。陈永丰(陈佳家大姑),土司皇宫绣花鞋、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恩施州土司皇宫刺绣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梅生(陈佳家小姑),土司皇宫绣花鞋、垫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其后陈佳家介绍土司皇宫历史渊源,及其制作过程:魔芋糊布壳,画鞋样,画鞋帮,剪棕壳,粘鞋底,晒鞋样、布壳、棕壳,衲鞋底,绣花鞋成品等二十道工序手工完成产品具有敛汗、保温、吸湿、透气等功能,之后团队成员参与并观摩部分工序。
三、传非遗文化大美,赞今人与之共守
7月15日,“匠心拾遗”团队分别对手艺人(陈佳家母亲)及其陈佳家进行深度访谈。手艺人(陈佳家母亲)谈到自己五六岁开始跟着母亲一起剪棕壳,打布壳就这样慢慢学,从简单的一点点帮忙,到后来开始打鞋底,即使手被锥坏都不敢闹,继续打,后来逐渐地掌握了这门手艺。当队员问到现在有没有培养传承人时,手艺人(陈佳家母亲)谈到“现在差不多都是五六十岁的来学习了,年轻人都坐不住,现在我带的这个徒弟五十多岁,以前从不会,到现在打鞋底都很漂亮了,她也非常的认真。”
随后我们对恩施州土司皇宫刺绣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陈佳家进行访谈,陈佳家先对绣花图案进行简单介绍,白虎是土家所崇尚的,龙凤呈祥是大家所盼望的,除了大家所知道的梅兰竹菊,现在开始绣土司城里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化元素。
其次陈佳家也谈及其公司的发展在关于非遗文化方面的趋势,为顺应市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永久保留下来,他表示发展“非遗+”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比如产品注入文化元素。在西方,奢侈品注入非遗元素就是很高端的一种产品,这也是以后他们要发展的东西。而作为高校保护非遗文化是很好的,从国家层面上来讲,这是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这也需要年轻人来了解它,否则非遗文化一项一项地减少,到最后就流失了。同时陈佳家还提到,现如今面临一个问题,年轻人不会制作,而老年人年纪大,眼睛不好,腿脚不便。所以为了预防恩施土苗族绣花鞋垫这项传统手工艺的流失,他表示除了有非遗传承人作指导,还在乡镇里面设置传习所,为后备资源做储备,在家带孩子的妇女也可以来学制作。因制作流程复杂,所以每个步骤外发出去,最后再进行一系列组装。
最后,为了更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土家绣花鞋垫)进行传承推广与研究保护,诚邀陈佳家担任四川轻化工大学管理学院“匠心拾遗”团队的非遗专家顾问,指导我们为非遗文化发展与传统手工艺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陈佳家表示,“非遗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一直在坚持,愿意配合贵校做相关文化传承的工作。”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7-31 21:42:48
2024-07-28 12:38:41
2024-07-26 18:27:27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