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学子三下乡:寻蚕衍绎,繁桑映乡
“哥哥姐姐,下一站你们想去哪儿?”时至今日,我们带领当地小朋友们制作非遗桑蚕丝织的场景依然印刻在我的脑海中。结束了七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要用三个词来形容这段难忘的历程,那便是:热情、挑战、突破。

图为团队成员前往张家坝村桑茶基地的场景。 通讯员 王音懿 摄
南充市吉安镇张家坝村,以其独特的蚕桑种植闻名。蚕丝如雪,桑果似珠,它们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繁桑映乡”实践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特色,于2024年7月23日启程,以蚕桑资源为依托,开展桑蚕系列小课。
故事的伊始,是跨越喧嚣的城市,踏入宁静的乡村土地;是古村行迹,红音乡传;是四海与城乡的缘定,喧起一片欢腾的嬉闹。我们决意从教育赋能,为孩子们组织一段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之旅,这次实践活动,我最深刻的领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行程的第一天,我们满怀期待地前往吉安镇张家坝村的目的地,一路上我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但内心也不免有些紧张和担忧。我们担心当地村民是否会欢迎我们,担心我们是否能够完整地听到桑蚕故事,担心我们是否能够教会当地小朋友们一些知识……当我们穿过繁忙的街道,走进古老的村落,仿佛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古老的建筑、古朴的风情,历史的厚重感弥漫在空气中。
初见村民与小孩子们,心中顾虑纷飞,然而,一切皆为多余。村民们以热情迎接我们,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期待,他们围坐在一起,手中握着柔软的蚕丝,在我们的耐心指导下,开始制作精美的非遗丝扇。那纤细的丝线在他们手中穿梭,仿佛在编织着一个个美丽的梦想。每一把扇子都承载着孩子们的创意与努力,扇动间,带来的不仅是丝丝凉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热爱。
一个唤小幺的男孩子,他内向羞怯,平时总是默默地躲在角落里。但在制作非遗丝扇的活动中,他逐渐展现出了自己细腻的一面。他的手指不太灵活,最初总是无法将丝线编织得整齐美观,但他没有放弃,一遍又一遍地尝试。我们注意到了他的努力,耐心地给予指导和鼓励。终于,小幺成功地制作出了一把精美的丝扇,那一刻,他的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脸上绽放出了久违的灿烂笑容。

图为小幺正在制作蚕丝扇的场景。 通讯员廖梓钰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更是孩子们的伙伴和朋友。我们用生动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述着蚕桑文化的源远流长,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蚕桑产业发展,让孩子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
乡村的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下一代对家乡的热爱与认同。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地了解和热爱。他们看到了乡村资源的丰富与宝贵,也明白了通过自己的双手,可以将这些资源变成美丽的作品和美味的食物。
虽然当下乡村的孩子们能在书本中与现代课堂中看到外面的世界,但往往这样粗浅的观望多少丧失了一点活力乐趣;如今,在团队的努力下,他们在自己的家乡就体验到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到了自家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活动,如同一颗颗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联结成了对家乡深厚而美好的沃土。

图为与小朋友惜别前的合影留念。 通讯员 唐茂支 摄
这个夏天,我们相约盛夏,相约在张家坝村,身逢盛世,肩负重任,青年应当与时代同步伐,在火热的青春中努力学习,在拼搏青春中大胆实践。我们相信,这些孩子将会是乡村未来的建设者和守护者。他们将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我国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而我们这支三下乡团队希望带来的桑蚕小课记忆,能如同一束明亮的光线,照亮孩子们将要前行的征程,也更希望能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一份新的活力和希望。
作者:王音懿、向力锋、廖梓钰
团队名称:繁“桑”映乡助农实践团队
指导教师:池莹
团队成员:王音懿、廖梓钰、李星瑞、向力锋、唐茂支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7-28 12:38:41
2024-07-26 18:27:27
2024-07-17 12:25:17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