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大学子三下乡:探寻岁月痕迹,赓续中华文脉
大利侗寨位于榕江县栽麻镇大利村,其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该村也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及中国传统村落。7月15日-7月20日,贵州大学“乡约大利·侗行致远”实践团为更好赓续中华文脉,助力大利侗寨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对寨子内200多户传统民居外部的空间结构、平面布局、建筑构件等进行了详细调研,旨在客观揭示传统民居的现状和为后续传统民居建造指引工作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
调研结果表明大利侗寨传统民居主要具有两点启示:一是“因天材,就地利”,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大利侗寨顺山沟溯溪而建,民居布局根据地势分为溪两岸、平坝、坡脚三类,古民居丰富多样,大部分为干栏三合、四合木楼,其构造大致相同,三四间、或五六间宽窄不定,二三层、四五层高低错落,一开进、三开进、五开进、纵深各异。如今,寨中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民居,分别是以“杨显周宅”为代表的旧民居、以“井上见”为代表的新民居、以“月亮山居”为代表的新旧民居,各民居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图1大利侗寨民居类型(供图:彭凡、夏雪花、靳倩文)
图2 大利侗寨建筑风貌(供图:靳倩文)
二是让传统民居“留下来”,也让其“活起来”。传统民居似一个盛放故事的容器,砖瓦木构成了外观之美,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则让建筑变得鲜活。“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并非简单地把建筑修成原来的模样,还应留存建筑里的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如今,寨子里的许多原有居民依然在此居住,过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每家每户中、五大花桥上都陈列着居民自己做的各类手工品,小朋友在河里游泳、玩水,生动彰显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时,返乡创业的青年杨昌贵利用破败的民居开起了民宿,在沿袭传统民居风格的同时,还传承了传统的民俗技艺,同时注重与现代生活相适应,以期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民居作出示范。
图3 大利侗寨村民日常生活(供图:靳倩文)
图4团队参观学习杨昌贵的民宿施工(供图:李芸君)
但是,通过调研,团队也发现寨子中部分新建和翻新的民居,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材料替换了原始的木材料,并且遗忘了传统的工匠技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利侗寨统一的建筑形貌。可见,传统民居修缮,需要保护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彰显其文化价值当地历史名村保护。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实践团将继续大量走访当地居民、深入调查当地民居,搜集地方文献、口述史和老物件,做好调查研究,为后续制定出科学的建造指引方案打好基础。
图5 寨中不规范的新建民居(供图:靳倩文)
建筑能照见一个时代的艺术水平和审美风格,记录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承载着无数个家族的记忆和故事。行走在大利侗寨的街巷里弄,空间的纵深感与历史的厚重感相互交织。保护传统民居任重道远,期待更多人携手并进,让传统民居在时光长廊中延续着永恒的存在、赓续中华文脉。(作者 晏轻轻)
责任编辑:柯鹏
2024-07-17 12:25:17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