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暑期“三下乡”团队深入江永浦尾村,共探女书传承新篇章
6月28日,湖南大学“韵拾江永,光绘女书”三下乡实践团队一行,踏上了前往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浦尾村的路程,旨在深入了解并调研当地女书这一独特文化遗产的发展成就与现状。
上午,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了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
图为女书字(从右至左,从上至下认读,中:江永女书,右:文化瑰宝,左:世界一绝)
在这里,女书艺术馆馆长何跃娟介绍了女书艺术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她本人所参与拍摄的纪录片《潮起》,体现了她在传承工作中的不懈努力。她提到,尽管女书在当地居民中普及度不算很高,但仍有像她这样的文化工作者在默默坚守,通过举办研讨会、研学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女书。何馆长还分享了她与各地学生的互动经历,从湖南大学到武汉大学,再到即将到访的郑州女企业家,无不致力于让女书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随后,团队成员们在女书学堂学习女书的基本读写、吟诵知识。江永女书传承人胡美月老师向团队成员分享了她儿时的故事。她自幼跟随奶奶学习女书,“用童谣教女书,是我奶奶传给我的方法。”胡老师微笑着回忆道。每当看到小狗、蜻蜓等生活中的事物,奶奶就会用女书编成童谣,唱给她们听。胡老师每天往返7公里的路程到女书园上班,几十年如一日。她还表示,尽管自己年事已高,但她依然会尽己所能,将女书传承给下一代。
接着,女书生态博物馆讲解员义彬婷向团队成员展示了女书的发音魅力、对女性的特殊意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以及孕育这一奇迹的自然环境。义彬婷是女书七姊妹之一——高银仙老人的后代,也是博物馆中最年轻的女书传承人。在讲解女书和江永文化时,她的眼睛亮亮的,透露出自豪的神态,她是江永女书传承与发展的新生力量。
图为江永女书传承人胡美月老师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女书字典
图为江永女书传承人义彬婷讲解女书历史渊源
下午,实践团队深入蒲尾村,与村民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在织布奶奶的家中,团队成员不仅体验了当地的民俗风情,还有幸聆听了奶奶悠扬的歌声。奶奶提到有很多年轻人找她定制女书的手工纺织背包,既宣传发扬了女书文化,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活。村支书何善簪则详细介绍了女书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女书如何与影视作品相结合,焕发新生。她提到了著名电影
《雪花秘扇》的录制,以及女书吟诵曲目在江永合唱比赛中获得最高票数的光辉事迹。
图为成员与蒲尾村村民交流女书发展
图为村支书何善簪给成员们讲述自己如何与女书结缘
通过与前村支书胡社国的交谈,了解到传承人才断层、社会认知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女书的进一步发展。但令人欣慰的是,在与小女孩胡明朗的交谈中,那份对女书纯真无邪的热爱与向往,如同一股清流,为女书的未来注入了无限希望。当被问到“你觉得学习女书有什么意义”时,她回答道:“以后去外面读书时,就可以把女书介绍给同学们,宣传家乡优秀的文化,这就是意义。”
女书作为旧时代的文化产物,需要与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接轨,在这个过程中不免遇到问题与困难。随着社会对女性权益关注度的提高,女书文化也一度在小红书等媒体平台风靡,成为了女性力量的标识之一,在给女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未知的挑战。不过,随着更多江永年轻群体加入女书文化发展的队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女书的关注与帮助,女书文化独特的魅力将得到更好的彰显,终有一天能够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优秀的代表之一。
此次调研,不仅让实践团队的学子们深刻感受到了女书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激发了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投身非遗文化传承事业的决心。青年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文化传承的使者,只有将小我之热情创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之大我,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图/胡稼慧、肖可欣 文/孟丽帆、李敏学)
图为团队成员在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前合影
责任编辑:李玥
2024-07-17 12:25:17
中华生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