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烟火气温暖震区小年夜
新华社西宁2月3日电 2月2日是农历北方小年,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鲍家村的安置点,中午刚过,鄂有萍便开始切肉和馅,“今天是小年,吃点饺子,图一个彩头。”鄂有萍说。
鄂有萍一家是土族,她与丈夫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在省会西宁当幼师,儿子在西宁的一家火锅店当服务员。地震发生时,鄂有萍家的部分房屋倒塌,村里及时将他们集中到安置点。安置点点长王登奎介绍,这个安置点共有110户,地震后10天左右,受灾群众都住进了板房。
走进鄂有萍家的板房,火炉中的煤炭烧得正旺,一张大床和一张高低床靠里摆放,一个木质电视柜上放着电视机和微波炉,板房一侧还有一个冰柜,不大的空间里生活物资一应俱全,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颇具生活气息。
2月2日,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鲍家村安置点,村民鄂有萍在包饺子。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见到记者进门,鄂有萍和女儿倒上热茶,拉起家常。地震后,鄂有萍的儿子在西宁急得团团转,连夜就要赶回来,鄂有萍和丈夫一合计,家里没有人受伤,便没有让他回来。“早上我们刚打了视频,今天是小年,正是火锅店忙的时候。”鄂有萍笑着说。
大家聊得火热,鄂有萍的丈夫鲍总西掀起门帘回了家。一问,是去参加县里组织的电焊工技能培训班。
记者问:“早上下着雪还去培训?”
鲍总西脱下外套说:“咋能不去?我以前在工地打零工,就想学个一技之长,电焊工的工资每天比零工多出一两百元。县里组织免费培训,想学的人可不少。”
为帮助受灾地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民和县人社局和就业服务局已举行多场招聘会,并在多个乡镇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装载机司机、挖掘机司机、焊工、瓦工、抹灰工等五个工种。
听到信息,鲍总西第一时间报了名。“我想尽快拿到资格证书,以后就在灾后重建工地上干活了。”鲍总西说。
2月2日,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鲍家村安置点,村民鲍总西在挂灯笼。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这边鄂有萍的饺子馅刚和好,另一间板房里传出阵阵油炸声,记者循着声音敲响了鲍生东的家门。
掀开门帘,一股热气迎面而来,三位大妈正在炸麻花和油果,地上还摆着几大盆炸好的麻花,几乎没有地方落脚。
“这两天开始陆陆续续办年货,今天我请了两位邻居来帮忙炸麻花,快尝尝。”鲍生东拿出刚炸好的麻花给记者。
鲍生东今年65岁,地震发生时,他的老伴喇英录花被倒塌的房屋砸中了头,在县里的医院治疗了几天,她还患有心脏病。“医院非常负责任,已经打了好几次电话让去复查,现在老伴吃药也有保障。”鲍生东说。
2月2日,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鲍家村安置点,村民喇英录花在炸馍。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与鲍生东家的板房相隔不远,便是安置点的医疗救治点,民和县第二人民医院的护士鲍淑霞正给群众拿药。“医疗救治点有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和一名村医轮流值班,保证24小时有人在岗。”鲍淑霞说。
救治点配备了一些治疗感冒和肠胃不适的药品,全部免费发放。平日里,医生和护士还要开展随访和巡诊。“家里有慢性病人、震后出院患者或孕产妇的话,我们在板房外的信息卡上都会注明,重点关注。”鲍淑霞说。
天色渐黑,鄂有萍家的饺子也包好了,打开电视,一家人围坐在茶几旁,说着新年的心愿。板房外,各式各样的灯笼亮起,为小年夜增添了喜庆氛围。(记者:柳泽兴、张龙、王艳、李占轶)
责任编辑:文杰
2024-02-02 18:30:52
2024-01-31 20:35:44
2024-01-30 18:35:04
2024-01-29 20:45:11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