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
喜报!斯利安药业董事长易斌荣获“十年百人-婴幼儿事业贡献者” 民政部等征集敬老养老助老公益广告作品 走进书世界 书香满校园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介活动在开罗举行 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在西安落幕 儿童友好城市:“1米高度”如何更好看世界? 《自然》:南半球夏季将面临极端高温天气 两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资本项目业务数字化服务 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周军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策马扬鞭两百日 蟾宫折桂会有时 精准发力求实效 以人为本出实招 浙江云和:木玩走进养老机构 山东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行动 广西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探访湿地“精灵”丨机“智”过人的AI识鸟 江西龙虎山再添新景点 大上清宫遗址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公益性+市场化”让幸福食堂“烹出”幸福滋味 中国科学家揭秘1.3亿多年前恐龙皮肤化石 瞰中国|内蒙古:雪后青山 壮美如画 海峡两岸乡村振兴论坛聚焦特色产业合作 守护“森林精灵”东黑冠长臂猿 启用10万立方米存冰!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力争提前开园 我国海域管理从“二维”向“三维”转变 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 中国自行车“氢”装上阵 云南镇雄:晨曦雾霭美如画 内蒙古提供“暖心煤”保障农牧民温暖过冬 甘肃古浪:让古长城“靓”起来 心梗救治日:年轻人需要这样防治心梗 监测显示我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提升 内蒙古300年黄河“孤岛村”出河记 福建宁德:打造富民和美的“海上社区” 内蒙古开鲁县驻村干部返岗后带回“乡土味” 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再进一步 最高检挂牌督办山西永聚煤矿火灾事故案 孟加拉国今年以来逾1500人死于登革热 北斗系统今后可在全球民航通用 江苏省新沂市新店镇财政所积极打造服务型财政所 江苏省新沂市新店镇财政所规范农村财务 江苏省新沂市新店镇财政所多举措加强村级财务管理 四川省乐山一中技术组召开教研组会 拾金不昧暖人心 赠送锦旗表谢意 车站帮助乘客,传递正能量 40多个中国城市点亮蓝色灯光庆祝世界儿童日,致力于建设儿童友好社 一书一世界,书香润心灵 2023年彭州市“文轩杯”初中英语课标解读大赛决赛展评活动在葛仙 江苏省新沂市新店镇财政所顺利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乐山一中:千帆竞技 奋楫争先 “九九提质”彭州结对学校初中语文教研活动在葛仙山楠杨学校举行 江苏省新沂市新店镇财政所增强“四种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您的位置:首页 > 纪实

内蒙古300年黄河“孤岛村”出河记

内蒙古300年黄河“孤岛村”出河记

2023年11月9日,田家圪旦新村航拍图。(受访单位供图)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0日电 题:内蒙古300年黄河“孤岛村”出河记

  新华社记者贾立君

  11月20日,田家圪旦新村最后28套安置房钥匙交到群众手里,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迄今最大的黄河滩区迁建项目宣告成功。人们感慨,这个300年的“孤岛村”,此前70年中5次搬迁泡汤,如果没有中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还不知道何时才能出河。

内蒙古300年黄河“孤岛村”出河记

  2023年9月24日,田家圪旦村最后的扳船人侯明栓(左),介绍自己曾划过的小铁船。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孤岛:一条小船连外界

  黄河滩里的田家圪旦,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德胜泰村的一个自然村。村子三面环水,黄河涨水时则会变为“孤岛”。

  村民说,近300年前几户晋北、陕北“走西口”人来此落脚,搭茅庵开荒种地,如今已延续七八代、繁衍上千人。这里的河滩地能产粮,但遇黄河发大水,庄稼被水淹,也许颗粒无收。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村民修起“一堤两坝”:村南高隆的是黄河大堤,村西、北、东沿黄河干流10多公里的是拦河坝,村子周围还有7公里的护村坝。拦河洪坝年年在“长高”,村子逐渐比河面低了60多厘米,水患长期威胁村民生命财产安全,除夏秋两季防洪外,冬春封河、开河还得防凌。

内蒙古300年黄河“孤岛村”出河记

2023年6月8日拍摄的田家圪旦村拆除前村貌。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田家圪旦人出行只有一条土路,但须穿村南大堤北侧的黄河故道而过。这200多米的“凹槽”,汛期道路被水淹,人员、物资往来受限,全凭一条人称“舀水瓢”的小铁船连接外界。

  多年来,田家圪旦沉寂在河滩里。2009年,跨村南北而过的黄河德胜泰大桥建成通车,村民从桥下用脚手架搭起18米高的“天梯”,周边许多人才知道这里有个“孤岛村”。

  搁浅:5次搬迁均落空

  “头顶着黄河睡觉,不踏实。”田家圪旦的村民说,祖辈们为养家糊口,冒着风险来到这里,日子过好了的时候也总想给后代找个好去处。为此,有的人家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在黄河两岸平原上买田置产,举家搬出河滩。

内蒙古300年黄河“孤岛村”出河记

2023年11月9日,田家圪旦新村局部航拍图。(受访单位供图)

  过去,田家圪旦属黄河北岸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管辖。1951年对岸干部坐船过来下乡,看到生存条件恶劣,动员大家搬迁。政府在黄河北岸选了地方,但村民觉得那里是未种熟的沙滩,难长庄稼,不搬。

  翌年,田家圪旦划归黄河南岸的达拉特旗。1958年水灾后,政府在大堤外建了数排土坯房基,让大家把旧房椽檩拆下盖顶子搬过去。人们觉得5公里种地太远,不搬。

  2000年,旗政府给每人补助5000元,让大家迁到大堤外自建新房。人们仍然没搬。

  2005年,自治区要求当地政府设法解决问题,但旗里财力有限,没有搬成。

  2015年,市、旗两级政府决定给每人补贴6万元,让自行出堤建房或买房,村民觉得补贴低,搬迁又被搁浅。

  至此,从1951年以来的70年中,5次大的搬迁动议全部落空。近20年来,青壮年纷纷进城谋生,留守老年人们无心翻盖新房,村庄日渐破败。

内蒙古300年黄河“孤岛村”出河记

  2023年9月24日拍摄的田家圪旦新村一处民居院落。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出河:国家战略作后盾

  谁也没有想到,困扰几代人的搬迁问题,最终在两年之内得到彻底解决。

  2019年,党中央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有了政策依据,自治区迅速制定规划,配套专项资金。2022年2月印发的《黄河内蒙古段滩区居民迁建规划》,涉及全区沿黄12个旗县的74个滩区自然村8900多人,其中特别指出:受洪水威胁较大的田家圪旦,要集中在2022年至2023年稳步迁到堤外。

内蒙古300年黄河“孤岛村”出河记

2023年9月24日拍摄的田家圪旦新村民居。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内蒙古水利、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全面支持。为“尊重老百姓的意愿,把好事办好”,达拉特旗对新村的选址、规划和迁建方案慎之又慎。最后,确定了“以货币化为主,建集中安置区为辅”的原则。村民都愿意领钱拆旧房;新村所需建设规模也大为缩小,利于选址。如此,大堤南侧地块成为最佳迁入地,距旧村3公里,一过大堤便是。

  后经多轮迁建意愿调查,制定了“8+1+N”安置方案——每人8万元购房补助款、1万元养老保险补助费,按评估结果对主房、凉房、棚圈以及其它附属设施分类拆旧补偿。以三口之家测算,人均可得11万元。

内蒙古300年黄河“孤岛村”出河记

2023年9月24日拍摄的田家圪旦新村自动化羊圈。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对于不想进城的群众,在新村按人均3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房屋191套,每人只需出5万元即可买到新房。针对养殖户,在新村西侧建了3万平方米、可容纳1.9万只羊的全自动绿色化棚圈,还有现代化猪舍、牛圈各1栋。为保障耕地收益,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村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对村里1.2万亩连片耕地进行集体经营;剩余8000亩土地,引入企业统一流转,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达拉特旗旗长王小平说,上级财政下拨了2.87亿元专项资金,旗财政又匹配6500万元用于新村征地、棚圈、草料间、有机肥厂等建设。今后,重点打造肉羊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太满意了!”于今年5月首批入住新村的吕过关老人说,政府把新房装修得像楼房一样,取暖都有电炉、燃气炉两套小锅炉,可根据阶梯电价随时切换,“我71岁了,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能有这么好的养老的地方。”

  新村一栋栋房屋错落有致,宽敞的院子里除了正房,还有凉房、菜地;党群服务中心大楼里,有超市、卫生室、文化室,还有养老互助食堂。许多人表示“搬得好”,感慨以前出行不便,现在人来人往真热闹,最关键的是生活质量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责任编辑:文杰

推荐阅读
“我要干豇豆烧肉、宫保鸡丁、清炒茄子,还有包菜。”临近中午,82岁的李光明径直来到湖北省黄石市王家里社区幸福食堂,排队、点菜、打包一气呵成。

2023-11-20 21:44:44

以流传千年的古法技术手工制造一张薄如蝉翼的洁白宣纸,通过裸眼3D饱览“大运河元宇宙空间”穿越古今的幻境……

2023-11-17 18:11:24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

2023-11-17 18:08:22

山村戏乡绽放非遗光彩,一针一线绣出小康生活……初冬时节,走进乡野山村,非遗传承了古色古香的历史风情,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2023-11-16 20:44:33

初冬时节,行走在神州大地,记者聆听到来自乡村的动听歌声。一个个乡村歌会,正成为农民表达情感,唱响家乡好日子的生动载体。

2023-11-15 18:47:49

14日,以“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主题的2023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在重庆举行。

2023-11-14 19:01:46